最近有个金水河贴瓷砖的事情,我不是想评论这个的,算是个引子吧,这篇文章里的东西是我想了很久的了,借这个机会写下来。
有传说说金水河是子产死了之后太穷,没有钱下葬,然后老百姓捐献各种金银,但是他家人不收,大家就把这金银投到了他封地这条河里边,所以才取名叫金水河的。当然这只是传说,没有历史考证。况且一条河处在黄河边,几千年来经历多次泛滥,即便有也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河道了。
子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可惜我们今天没有对他给予足够的重视。左传里关于他的很多记录都足以编入我们的教科书。特别是《子产不毁乡校》这篇文章,论深度论讲道理论各个方面,都是值得写入教材的。我们看看我们教材里边的那些文章,比如说烛之武退秦师吧,同样是关于郑国的记载,然而却是通过技巧权谋挑拨离间来达到目的,说实话,并不值得作为千古名篇教育我们的后代,而子产说的,“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这些才是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观真正值得高中生背诵的。
韩愈专门写过一篇子产不毁乡校颂,可见这篇文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连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都赞不绝口的文章,难道不值得我们编入教材吗?
子产关于治国的道理同样也很深刻,“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这篇《子产论政宽猛》也同样值得写入教材。治国讲究宽猛相济,然而太宽松是很难的,这需要民众有很高的道德素养才行。我们看现在新加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是靠严刑峻法把国家治理的非常好,也许华人太聪明了容易投机倒把吧,需要严格的法律才能约束。
左传里关于子产的记录远超其他卿大夫,足以看出他当时的影响力。可惜在今天我们都知道管仲,却很少人知道他。管仲因为有齐桓公称霸这一平台,我们历史书里说春秋一定会提到齐桓公,进而会提到因为管仲的辅助才称霸。子产处于国力微弱的郑国,很难在简略的一笔带过的历史里占据一席之地。
孔子最佩服的也是子产,甚至甘愿认自己做为他的小弟,比如他对子贡说“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然而我觉得子产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铸刑鼎。就是把刑法写出公开,铸到一口大鼎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公开立法。之所以铸成鼎,应该是为了彰显法律的权威重要,而且大鼎经得起风吹日晒,便于众人观摩。
当时郑国甚至出了邓析这种专门做法律辩护的类似律师的人,如果历史一直能按着这个轨迹走下去,中国也许在几千年前就完成了向法治社会的转换。
然而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铸刑鼎这件事情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比如晋国的叔向就给子产写过一封洋洋洒洒的批评信件,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民知有辟,则不忌上。并有争心,以徽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法律公开了,那就大家都讲规则了,也就不畏惧那些贵族统治阶层,叔向觉得这样不利于统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如果没有法律,一切裁量权都在那些贵族统治者手里,他们的地位就会很高,民众就会很怕他们。
后来的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达起来,就是因为他们讲法治,重商业,讲规则。欧美的那些政客或者高官跟普通人都是一样的,虽然民众尊重他们,但并不怕他们。讲法制和规则就会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浮出水面,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或者技术创新给予相应的回报,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后来晋国人也开始效仿子产铸刑鼎,这充分说明了公开立法这件事是正确的。产生了正向效果,别人才会效仿。
孔子虽然很佩服子产,然而却反对立法公开。然而,我们只能说孔子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的思想并不适合治国,只是在道德上说起来头头是道,真正做事的人执行上却发现一点用都没有。我们用他自己的话来校验一下,“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只看他怎么说,也要看他怎么做的。事实上孔子在鲁国任职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作为值得称道,这充分说明了他思想并不适合治国。子产是真的实战派,他的政绩引起了所有的人称赞,孔子也佩服他的政绩和做事风格。反对铸法鼎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孔子治国理念上的落后。
春秋时期的国君和大臣都是很平等的一起讨论意见,而且是真正的讲道理,可惜后来被所谓的礼制约束,见皇帝要下跪磕头,这都是文化陋习。其实适度的行礼可以,下跪实在是太奴颜卑膝了。儒家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鲜明的阶层划分,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跟西方文明所谓的所有人生来平等是背道而驰的。中华文化里有精华也有糟粕,儒家只是学说中的一种,我们要发扬其中的精华,扔掉其中的糟粕。
诸子百家真正有利于治国强大的是法家,这是一再被事实证明的,齐桓公用管仲而称霸,子产因为讲法治而使郑国一个小国活在大国之间夹缝中却治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很多大国的称赞,李悝变法让魏国强大起来打遍战国初期无敌手,商鞅变法导致后来秦国崛起且最终在法家的李斯手里统一了天下。
刘邦这种真正做事的人很讨厌儒生,可惜他也没有选择法家。汉朝后来的统治者还是选择了儒家独大,从此中国再也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了。
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我们选择了人治的道路,告别了立法,很让人扼腕叹息。然而这极有可能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当时民智未开,只有强制铁腕手段推行统一才有可能繁荣发展。
儒家后来被那些所谓的士大夫将学说以及道理讲的让人感觉到迂腐的地步,董仲舒朱熹这些人的理念我估计孔子就是复活过来也很难认同,后边两千年中国很多士大夫天天空谈误国,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一通很有道理的言论就是不干实事,而且贪污腐败横行。
西方在罗马之后,经历了近千年的黑暗中世纪,然后就开始了文艺复兴。然而,中国自战国之后,基本上就是在朝代的怪圈里一直循环,一直处在类似所谓的中世纪没有被复兴过,直到鸦片战争被西方的枪炮敲开了国门。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被一些传统的思想影响,毕竟上千年形成的做事风格,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但是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国家现在在一天天的公开透明,向着好的法治规则的一边,缓慢的前进。科技的进步更是加强了监督回馈,使得历史的车轮再也不可能往回走了。
再说回子产,子产的杰出在于他的所有言论都是基于事实实践得出来的,而非空洞的理论,他的真正被人称赞是因为执政的功劳,这些言论是他执政过程中说的话,左传这种惜字如金的史书中,能记录这么多他的言论,就足以说明它的价值了。
甚至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子产的为政思想都是很有道理,而且非常现代化的。希望我们后边能够多发掘他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把他做出的贡献摆在真正的历史位置上。他的思想是一笔财富遗产,是真的可以作为我们文明的精华,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学生去背诵的。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子产所铸的法鼎是否还在,也许它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被人融化了;也许它就静静的埋在泥沙下面,等着我们去发掘。希望它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吧,这绝对是一件可以足以跟汉谟拉比法典相比拟的历史见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