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在手机上有一个很方便的通过语音输入,写写东西的APP。可以在外边走路散步时记录一些想法。本来想自己写一个,因为时间精力不够,所以只是个想法。可能是觉得不好把这个东西,做成个产品盈利吧。自己用的话,又不能一两天内就能做完。所以就一直搁置着。后来发现了一个叫xxxx的app,大部分都能满足需求。没有了在电脑前坐着对颈椎的损害,又能很方便的记录一下走路散步时的想法,避免过段时间忘掉。这篇文章就是这么写下来的,记录之后又在电脑前简单的校验编辑了一下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地方,效率能提升不少。

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首先我们看看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物品,以及如何存储它们。
我们创造的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通过某种方式存储下来。比如说一本书。我们把文字写到书上,如果这本书不停的磨损,直到最后,无法阅读。我们称为这种介质,存储介质的损坏。然而书的内容本身,并不会因为介质的损坏而丢失。如果我们在这本书损毁之前重新印刷一本。那这本书依然是存在的,我们依然可以传到后世。
这本书的本质是它的内容里边的语言。而不是外在的存储介质。也就是说我们称为纸张书本的那种东西。
比如我们制造了一个马车,这个马车也会损毁。但是呢,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个马车的设计图纸,写在一本书里。这样我们只要有能读懂这本书的人的存在,就可以重新复制并生产出新的马车来。我们只能说我们间接的存储了马车这个东西吧。可是如果我们能生产一种自动组装并存储马车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本身它又能复制自身,又能读懂我们所写的马车的图纸。那么我们并不能完全说就是间接存储。

稍微离题远了一点,我们再回到开始的时候。
当然我们的文明有,或者说创造物有很多样式:一本书或者说一部著作,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幅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明的创造物,在当今的社会,我们都可以把它存储在计算机里。
我们就拿一部电影来举例吧,这个比较形象一点。这部电影可以被刻在光盘上,也可以被写入磁带中,当然也可以存储在硬盘里面,不管是磁盘还是固态硬盘,或者说U盘。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称为存储介质的那种东西,而电影本身是不变的。如果我们从数字化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串数字的组合,按顺序的数字的组合。只是这些数字可能会很大很大,我们从0到255为一个数字单位的话,那么这串数字可能有几十亿之多。但不管怎样,本质上它还是一串数字,不管他多大,但是它一定是有限度的。我们用这串数字来描述这部电影的本身。我们如果仔细的看一下计算机的存储,所有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串数字而已。不管是音乐还是图片还是文档,都是一串数字。我们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可以转化为这些音乐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把它给留存下来。
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文明,都可以用一串数字来表达,或者说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把它给存储下来。
知识的表达无非就是一串数字而已。有一些东西或者说电影啊,音乐啊,图片的这些东西,我们通过这些简单的方式是可以把它存储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把它数字化,这些东西包括比如说人的思维,人的记忆。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世界是纯唯物主义的世界。一切物质组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机械式的,那么我们的大脑本身只不过是各种分子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一种过程或者形态。我们可以通过记录这个化学反应的分子原子的状态结构,从而把它存储下来,它只不过是一串很长可能特别巨大的数字,但无论如何它是一串数字。
可能现在的科技手段无法达到,仅仅假设,我们有一种特殊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立体的扫描大脑的结构,把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的精确状态信息扫描出来,我们建一个三维的坐标轴,在坐标轴上把大脑的每一个相应位置的原子的类型状态信息记录下来,这可能是好几个数字,包括坐标,类型,状态,能量,速度,自旋等等。如果我们可以精确描述他的话,也许是几十个数字来描述一个原子吧,我们按照坐标轴顺序一个一个把这些原子的状态记录下来,这样就像我们在电脑里记录三维模型一样,用一串巨大的数字,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文件,把人类的大脑在一个时间点的精确三维快照给记录了下来。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把这串数字或者说它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给重现,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天能够把人的大脑分子级的重建。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把一个人的大脑状态保存,如果在1000年之后把它又重新通过分子重建。我们,是不是把这个人给重生了呢?
又或者说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躯体里大脑的状态,我们把这个人的大脑里的分子状态给重新调整,调整成另外一个人的大脑的结构,那么这个人是不是被我们称为或者说把灵魂给移植到这个人身上了呢?
这所有一切基本的假定就是这个世界是纯唯物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大脑的某个确定的状态结构,来定义人当时的思维状态或者说灵魂。
一个人,我们为什么把它称之为一个人?或者说我们怎么辨认出来一个人?无非是他的记忆,他的思维,他的生前的经历的事情的一个总和罢了。即使相貌声音100%相同,如果他不认识你也不知道当初的事情,你也不会认为他就是某个人。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记忆都存储在这个人的躯体之中,或者说这个人的大脑之中,只要这个人活着,那么这些记忆就能重新被唤起,或者说它通过周围的事物能够造成某种反应。
这么说来我们的灵魂或者说我们的自我,只不过是一串数字,可以被量化的一串数字,就像电影一样,能被储存在电脑的硬盘之中。
只要我们能够不断的重新构造人的躯体,能够将人的大脑分子级的重建,那么我们就可以保证一个人永生。
好吧,说的有点远了,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样子不太能接受,因为这样子的话我们人跟机器是没有区别的。
要记住的一点是,我们所有这些假设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世界是唯物的。这个世界就像钟表一样,滴答的向前进,所有物质形成的反应和结构就像流水一样不停的往前推进。之所以我们觉得未来是不确定的,只不过是这个世界足够的复杂,足够的复杂,以至于稍微一个变量,它的输入输出,属于几万亿计或者说更高的量级,这样子的话我们基本上无法追踪,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假象。
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先不在这篇文章里讨论这个事情。自从笛卡尔以来,这就是整个近代哲学的核心。
我们的一切都可以数字化,一切都可以存储,一个人的意识可以存储在硬盘里,虽然说他在硬盘里只是一种沉睡状态,无法进行思考,无法被唤醒。就像当时在被数字化之前的一个快照,如果我们重新用分子级重建这个人的躯体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意识一定是,一闪而过的从当初被数字化那一刻突然切换到新的一刻,他会突然发现:“我怎么变成这样子了?”
这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一些比如说,科学家哲学家,有丰富经验的机械师工匠,医生,教师等,把他们给数字化。这样我们就人类文明,我们就可以不是简单的纸张来存储,就可以避开一些学习的过程,我们只需要重建这些人的意识,重建这些数字化的当时的,我们人类称之为精英的那个群体。然而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些人一直重生。
这些被数字化的存储在硬盘上的这串数字,我们可以给他换个称呼,比如说有些我们之前的一些电影,音乐文档之类的,一个人的数字化的这串数字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灵魂。
人类的灵魂如果需要被重新读出来,那么我们就需要分子级的构建,人类的躯体,然后把他这份躯体构建之后,那么它就拥有当时的这个人的意志,这个人的思维,或者说这个人的灵魂。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电脑里把它读出来的?或者说我们灵魂就在电脑里存着,也许可以吧,我们可以模拟这些分子间的化学反应,虽然这需要超出目前超级计算机能力的巨大的计算量。但理论上我们用这些机器来模拟当时大脑里的化学反应,以及用一些摄像头来模拟眼睛或者说身体,但是这个人一定会有所觉察,它没有躯体,所以说我们就不能100%复制这个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生存方式来构成人的新的生命。或者说存活于电脑中的人类,灵魂介质就是电脑。
就像哲学家们的那种缸中之脑的假设:一堆邪恶的科学家把你的大脑取出来放在营养器皿里,通过一堆电线连接进去,输入各种刺激,让你认为自己在存活,可以看到一个他们构造出来的真实世界。
包括这引申出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真实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如果你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所有发生的一切难道不是所谓的真实吗?
当然我们在电脑中,模拟大脑反应的这种方式,是否能真的来还原一个人,或者说让这个人能够真的拥有自我意识,这是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我们先不讨论这个吧。这里只是简单探讨一下,凭空的想象一下这些有趣的东西。
这样子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存储或者说把他的灵魂存储,但是只是静态的存储,如果想要这个灵魂进行思考进行活动的话,那么一定要有一个躯体或者另外一种机械结构,但是能让这些化学反应,当初大脑的化学反应得以进行,我们把这种介质不管是躯体还是一些机械的构造,称为灵魂介质。活着的人只不过是一种灵魂介质罢了,大脑的思维和记忆才真正定义一个人或者灵魂。
在一些人看起来这个想法似乎有点疯狂,但如果仔细想一下,也许如果我们当初假设这个世界是纯唯物的话,这个想法是可实现的。

我们在最后再探讨一下这个东西是否可实现,从我内心深处的直觉来看,这是不可行的。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把当时的大脑内的每一个分子原子进行记录的话,我们必须进行一个分子原子层级的扫描,三维的扫描,具体的位置,具体的状态以及当时的能量结构,但是如果你要深入到分子原子层级的话,去观察他们当时的状态,我们现在的物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你想精确的观察他们的状态,那么一定会对它造成破坏,或者我们物理上称之为的观察,就是说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的那种东西。我们无法同时精确的测定当时的能量状态以及位置。确定其中一个则会破坏另外一个,或者说我们世界的结构,取决于我们的观察状态。
至少在物理上,这个量子力学上的不确定性我们是已经证实了的,所以说我们要想精确地复制原子分子当时的结构,是不可能的。这并不符合物理规则。人类的自我意识或者说灵魂这种东西,可能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吧,至少我们目前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或者我们从今天来进行灵魂复制的这个过程来看,是很难实现的。你可以把我们进行这次复制的尝试,当成一个对我们世界或者说灵魂是否是确定性的一个推理。如果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存在,那么我们大脑就是不可以被100%窥探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假设我们世界有一位创造者或者说上帝的存在,他以某种法则或者行事的方式来保护我们这个世界,或者更深层次我们来看,是否真的存在灵魂这种东西呢?灵魂本身是构成我们世界结构或者说世界发展方向的一个决定性的东西。我们世界的前进方向取决于我们思维灵魂的观察状态。而不是纯分子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注意这里的灵魂只是代称,你可以理解为笛卡尔所谓的res cogitans思维之物的那种东西,或者其他某种东西。但绝不要理解为神话传说中的那个东西。
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我倾向于相信我们是有自由意识的,或者说自己能进行选择。这样我们的未来或者说我们的自我存在才有意义,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决定都是自己做出的,我们的自我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而不是某种化学反应或者说分子原子之间的,互相的碰撞反应的确定性未来造成的某种自我意识假象。

好久没更新了,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年底了,还是简单写写吧,不然又是一年。

这两年来疾病缠身。医学上确诊的是颈椎病,还有一些不能医学上确诊,对个人影响很大的亚健康状态疾病。

具体的说,叫颈椎失稳,用医生的话讲,颈部肌肉过于疲劳,致使控制脊柱能力减弱,导致的颈部脊椎不稳定,导致偶尔轻微颤抖。尤其是遇到一些大型货车导致的机械振动的时候,很难受。

失稳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会压迫颈部的椎动脉,致使大脑供血不够充分,当然头部有好几条动脉上去,压迫一条造不成大的影响。但我还是有一些明确感受到的症状,比如耳鸣,精力不足。

除了颈椎以外,其他问题还有,难以入睡,血压偏低,睡眠质量不好,肺部良性结节,糜烂性胃炎。自己怀疑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类风湿,检查的ccp3比正常值高出很多,不过其他一些类风湿指标都是正常,医生不下结论。

好了,说完结果,按照时间叙述一下吧。

16年中下旬,身体开始不适,天天晚上睡不着觉,精神难以集中,耳鸣,难受。精神上也有一些压力和冲击,搞了个app,刚开始有点收入,就被google封掉了,郁闷是自然。

当时可能有一些疲劳过度。眼睛有时看显示器会感觉到轻微的抖动,现在想想,应该是颈椎不稳定压迫血管,随着心跳形成的抖动。

后边我清楚的能感觉到情绪都有变化了,整个人变得提不起精神,很容易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每天很压抑难受。去深圳的医院看,医生说我是压力过大,不过从自身来讲,能清晰的感觉出精神因素只占一小部分,更多是身体发生了病理变化,可惜当时一直找不到原因。

也许是上帝看我每天思虑太多,给大脑降降频率。

十一月份后去了成都大半年。四川盆地这种地方,天天都是雾霾,看不到太阳,古语有云蜀犬吠日,应该有一定事实根据。

成都气候湿冷,症状更加明显。还有一些恶心呕吐的感觉。加上整个城市到处搞基建,晚上大车嗡嗡作响,更是睡不着。甚至经常性的有一些心悸,那种感觉非常不好,让人觉得猝死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不过成都的医院倒是比深圳好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在那边检查出来的。经颅多普勒结果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就像调试程序,这个结果把bug的范围大大缩小。

当时看了好多资料,买了一个血氧饱和度仪,每天测试。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8%左右,95%以下都是偏低的,低于90%就属于缺氧状态了。我只在92%左右徘徊。同时血压偏低,心率也偏高,平均90多每分钟。记得那时候有一次跟朋友去打篮球,剧烈跑动之后,心脏跳的太快,声音也有点不正常,站在旁边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恢复。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一直这种强度持续下去,人是有可能挂掉的。

之前体检,胆红素一直偏高,总胆红素有四十多,主要是间接胆红素高。好几年一直都是。当时检查肝脏没有什么问题,也没太在意。

我们知道血液是主要是功能之一是运输氧气,结合氧的主要载体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每一条肽链结合一个血红素。如果仔细观察血红素的结构,会发现它是一个卟啉环,中间结合了一个铁离子,主要是靠这个亚铁离子结合氧气的。我们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的,就是因为这个铁离子的缘故。

如果我们再观察一下胆红素的结构,会发现很有意思,它基本就是血红素那个卟啉环拆开的产物。人体内确实是这个过程,红细胞死亡后,血红素被分解,产物就是胆红素。但这个过程有很多中间环节,先是生成胆绿素,然后是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被肝脏合成直接胆红素。

一般胆红素偏高被认作是肝脏的疾病,但肝脏如果没有问题呢?其实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在排除自身肝脏问题不大之后,我猜测可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血性贫血,因为这能解释血氧饱和度低,胆红素高等大部分异常。

于是,去医院把贫血相关的检查做了一遍。结果跟猜测还是不同的。仅仅只有一项,结合珠蛋白偏低,其他各种溶血实验,都是正常结果。虽然正常更好,还是有些失望。就像找bug,好不容易快定位到问题了,却发现根本就搞错了方向。

后边随着在成都呆的时间变久,很多症状开始严重,如果bug有必现的结果,那就很容易调试了。这个时候颈椎开始疼痛难受。成都晚上渣土车比较多,特别是加速的时候,那种振动,听到之后感觉一抖一抖的,同时头也嗡嗡难受。眼睛看东西也觉得一抖一抖。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应该是颈椎失稳。后边又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C4/5,C5/6椎间盘突出,提示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可能”。这个时候,我也基本就确定认为,大部分就是颈椎病导致的。其余那些问题就没有再深究了。

还有一些小的变化,一开始我注意到了,但没当回事。

14年底,15年初在上海待了半年。当时发现上臂有一些很小的皮下红色的血丝。这种情况回到深圳以后,下臂也出现了。在深圳,夏天的时候,小腿上经常会觉得涨,偶尔发痒用手挠了之后,伤口一直很难好,很小的伤口,一直结痂。仔细观察了下这些情况的细节,猜测应该是毛细血管出问题了。看网上一些文章,可能是毛细血管太脆导致的,小腿上出现的可能叫紫癜。很小,症状也不明显,夏天过后就没有再出现。

另一个是手掌和手指的变化,16年9月份发现手掌上部,手指间隙连接的那一部分,开始有一些发肿,不是很明显,至少医生不认为是肿,因为自己有持续性的观察,确实是适度的肿了一些。后边也没有在意。

还有一些是手腕和手指偶尔会痛,这个在14年四五月份开始明显,因为鼠标键盘碰的比较多,猜测多半是疲劳引起的,没有深究。

另一个可观察到的变量是,之前在深圳的时候膝关节半月板磨损,走路多了会稍微有一些疼痛。但这个症状在上海呆那半年没有出现过。而且在上海,晚上一般加班到10点多,十二点左右睡觉。这种状态在深圳一直维持的话,近视是会加深的。但在上海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视疲劳也没有出现那么频繁了。一开始我猜测可能是上海的太阳紫外线没有深圳那么强烈,对眼睛伤害没有那么大。

回到深圳之后,夏天晚上很难入睡,而且睡眠质量很低,四五点钟会醒一次。中午如果不睡的话,就很难集中精力,比较难受。当时没注意,因为晚上状态好一些,反倒更加熬夜了。

中国岭南的夏天,有一种湿热,就是蒸着的那种感觉。刚到深圳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后边时间久了没有太注意。但随着身体健康的变化,开始对这种气候关注了起来。每年秋天的感觉是最好的。月份上,十一到五一,属于舒适状态。晚上睡眠质量也比较好一些。

直到后边在成都,各种症状都开始显现,最早开始查出来的是颈椎病。在成都的半年,基本什么事情都很难做进去,耳鸣难受,头疼,在电脑前坐一会就受不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病检查。记得还吸过一段时间的高压氧。

成都人喜欢吃辣的,据说可以抵抗湿冷。我的肠胃本来就不好,辣的吃得多了,拉肚子比较少,但刺激多了,导致胃糜烂出血。

在成都的时候手指也感觉略微有些变形,有点变粗。当时有一次约一个女生出去,她说我的手指看起来不错,我才注意到,成都人的手指都有点偏粗,眼袋也都比较重,可能是气候不好吧。

在成都更是难以入睡,早上四五点钟的时候会醒一次,然后睡着,但早上一直到八九点的时候睡眠质量稍微好一些。买了个手环监测,每天深度睡眠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还经常醒。

17年五月份回到了老家。当时房卡棋牌比较火,就想着到老家搞个麻将试试。结果年底刚开始测试,政策就开始偏紧。想想算了,棋牌这种东西政策风险太大,还是放弃吧。

不过在老家呆了半年,意外的发现身体好了很多,至少坐在电脑前写代码有一些精神了。

这个时候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河南的气候比较干燥,相对湿度低。而且经常出太阳。仔细想想这几年的各种因素,潮湿应该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心脏也好了很多,再也没有心悸过了,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了95%以上。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成都显然不是一个好地方,湿冷多雾的天气,对健康损害很大。

翻阅各种资料,所有这些症状跟类风湿的初期有些相符,如果真是的话,甚至以前眼睛干涩发痒等问题都可以解释。后来到医院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查测了一遍,结果并不是很明显。ANA抗核抗体可疑,其他基本正常,特异性比较强一点的CCP和AKA也都正常。

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对类风湿敏感度比较高的检测项目。人类的DNA编码的氨基酸中并没有瓜氨酸,所以正常的蛋白质内不含有它。类风湿的发病机制至今并不清楚,但是蛋白质的肽链里的某些氨基酸被瓜氨酸化之后引起产生自身抗体对对其进行攻击可能是主要原因。ccp就是通过检测这些抗体的含量来预测类风湿的可能性的。

然而我的ccp在各大排名靠前的医院内的检测结果在并不高。但是老家的一个三甲医院检测的CCP3却比正常值高很多。为了确认,我每隔一两个月检测一次,正常值20以内,而我的结果有50多的,也有100多的,都是高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CCP3是最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比正常CCP要敏感很多。如果一些大医院历史久,设备更新可能比不上新建的医院。后边再多去几个医院测试,不过大部分医生都说他们只有CCP,没有听说过CCP3。

暂且先将这些细节放到一边吧,现在身体多休息毕竟好了一些。

中国北方人的体质,可能不太适应南方气候。古代人们常说岭南多瘴痢之气,到那边很容得病死亡。《史记》有云“江南卑湿,丈夫早夭”,韩愈被贬潮州,大发感叹,“好收吾骨瘴江边”,可见对岭南畏惧之深。虽然现在一些传染性疾病比较容易控制了,但湿热气候仍然还是无法改变。

之前膝关节损伤,运动占一部分,气候应该也是有影响的,在北方就再也没有疼痛过。

人的一生有很多挫折不幸,比如女人造成的打击,如果把时间和注意力花在有趣的事情上,因为人的记忆机制,这些不开心很快就会减淡。再比如工作事业上的挫折,如果对人生有过仔细思考,这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有更好,没有也不会去沮丧,能吃饱肚子就足够了。

但是疾病的折磨却是每天不停的向大脑发出信号,这种持续的痛苦是最难熬的,无法做事,无法思考,真是生不如死的感觉,经常让人冒出自杀的念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舍弃,唯有健康不行。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之间”,看看地图上老家的位置,还真符合。好在健康情况在慢慢转好,希望新的一年会更好吧。

今天调程序时发现有个辽宁的IP一直在连ssh,看了下log,居然尝试了几千次root密码。

真是够恶心的,外网各种攻击都有。

直接把这个ip给加到hosts.deny里了

我在想,如果写个脚本,自动分析log文件,解析出每个ip尝试密码的次数。如果尝试次数超过8次,就自动添加到屏蔽列表里,这样安全性就能大大提升。

搜索了下,还真有人写了这样的工具,叫DenyHosts,有兴趣可以自行google之

中午在一家餐厅吃饭,门口有空调出风口,很大的风向下吹。这时门是关着的,出风口在门的内部。我随便推了下门,没有动。用了好大力气才把门推开。

这让我意识到,因为风在吹,外部一定有个空气的压力施加在门的上面。这个压力差来源于空气的运动速度不同。从我们的直觉上可以认为,这边的空气在不停的流失,外面的空气就好像被吸过来了一样。

固定翼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也是类似的原理。就像当初物理书上的解释,机翼上下面的结构不同,上面有点弯曲,下面则是平的,这样在空气中运动的时候,上面的气流速度就比较快,下面的空气就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把飞机拖起来。

这个形象的解释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但飞机机翼周围的气流比较复杂,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就先姑且这么简单形象的理解吧。

飞机可以飞起来,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消耗在了空气分子与机身的摩擦撞击中。

随着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很快就会变得很大。就像我们开车,最省油的速度大致在80公里每小时左右。汽车的能量损耗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地面的摩擦阻力,另一个就是风阻了,摩擦力的损耗基本是常数,而空气阻力的大小跟速度成正比,随着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带来的能量损耗很快就占了上风。

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通过很小的能量消耗,提供足够大的升力呢,因为悬浮在空中并不做功,理论上讲是可以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我们站在地球表面,并不会陷下去,是因为地壳结构坚硬,把我们拖了起来。空气就不行了,空气里的分子密度太低,无法提供支持。海洋类似,水分子之间力无法形成坚硬的结构。但是人跳到海里是会浮起来的,因为密度相差不大。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想通过空气把物体拖起来,只要改变密度就行。我们已经制造出来这种东西了,就是气球。通过热气球,或者氢气球,或者其他气体,我们就可以不消耗能量悬浮在空中。早期人类曾经大规模使用飞艇作为交通工具。

飞艇和气球在当今世界中并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这是因为他们使用起来并不方便,速度也不够快。

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提供升力呢,不消耗能量或者消耗很少的能量就能悬浮在空中,姑且我们称之为反重力引擎吧。

在真空中物体不受重力限制,除非基础物理有重大发现,不然基本是不可能。

但在我们的世界就不一样了,地球周围有一二十公里高的大气层,大气层也是物质,气体中间有力的存在,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依靠大气把物体托起或者支撑起来。

飞机和气球,一个消耗能量,一个并不方便使用。如果我们可以找到另一种提供升力的形式,那么我们的世界将有革命性的改变。

比如,仅仅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就能把我们悬浮在空中。我们就可以构造一些飞行器,解决地球上的交通问题,上下班再也不用堵车了。

或者,我们可以把飞行器造的大一些,比如一百平米,这要就可以把各种家具放在里面了,为什么还要在地面上建房子?直接把飞船当家就好了。可以到处降落,外出旅游也不用住酒店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有革命性的变革。

古代人不制造移动的房子,不代表他们不想要,而是他们无法制造。人们是幻想过浮空城堡这种东西的。

解决这个似乎比较困难,毕竟空气密度太低,就像我们游泳,要想不下沉,就要不停的划,空气需要的划动速度更大。

要么是更大的体积,要么是更快的速度。

今天连vpn的时候失败,仔细看看,原来是域名过期了,于是这个博客也挂了一段时间

忘了重新renew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事情比较多。另一个主要原因是,name.com的通知邮件发到了gmail邮箱里,我已经很长时间不使用gmail了

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gmail现在在国内基本无法访问,每次收发邮件都要vpn翻出去

虽然以前一直骂过滤,但是见识深了还是理解政*府的做法,有些东西是要适度控制一下,稳定局面来之不易

但是gmail就没有啥必要了吧,毕竟只是个人邮箱,形不成影响

另外吐槽下gmail,现在改的面目全非,体验很不好。

google已不是一家不作恶的公司了,之前我喜欢用的buzz,reader,一个个相继关闭,逼着用户走。

科技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各种问题,国内国外都类似,人才不断流向创业公司

顺便把wordpress升级了下,换了个主题,简洁直白,一目了然

导航软件作为我们技术进步可夸耀的成果,似乎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我并没有怎么用过,在仅有的几次使用感受来看,目前还有很多问题。

走高速导航并不算方便,因为高速是主干道,可以在地图上清楚的看到遍布全国的高速网络,平时走也就简单的几条,一般走的比较远,先看地图规划下,在路上的路牌标志也很明显,很远之前就提示前面哪里转可以到哪里,有足够的反映思考时间。

但是在各种大路小道密集的城市中,去一个自己不太知道的地方,就很麻烦了,看地图要半天,而且因为距离短,路边标志等看清楚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所以可以看到分叉路口的白线上经常会有车停下来在那里看路标。这种情况下,用一下导航也是很方便的。

依赖导航有一个很不好的后果,就是自己很少主动思考,就像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必须严格按照描述的方法前进,这种感觉让人很不喜欢。

地图数据不及时更新的话,很多道路信息就是错误的,把人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上,浪费很多时间。特别是中国现在城市更新速度很快,地图数据,一定要跟得上才行。我就遇到过一次这种情况,当时急着赶路,就开了下导航试试,结果绕了一大圈,后来在路边买的纸质地图上,发现跟导航软件上的路是不一样的。

道路计算的方法上,也有很多问题,很多时候找到的路径并不是最优的,这个不太好解决。不过可以人为的给出一些提示信息,比如只走高速,或者避开小路,或者最近距离。最重要的还是道路信息的完善,每条路是否经常堵车,或者某个地方到某个地方,走哪条路会近一些,这些本地人比较清楚,要是通过某种方式,能够让司机集体参与更新地图,就会好很多。

我以前喜欢骑自行车,也呆了好几年,对深圳的大小道路基本了如指掌,所以平时根本没怎么借助过导航软件,出去玩的时候,基本都是看地图,到城市以后,也是随意的开,到处走走,毕竟是玩,没有急着去特定地点的需求。在仅有的几次需要使用场景中,印象一点都不好,除了添麻烦,没有带来什么便利。有一次在防城港快没有油了,着急加油,就打开找一个加油站,绕过各种小路土路,来到一个小加油站边,却发现没人营业。最后还是顺着大路一直往前走,看到了个加油站。

我有段时间曾经仔细的思考过地图导航软件如何的实现,感觉虽然不算复杂,但也不算简单。

首先是地图数据的表示,如何表示一条道路?现实世界的道路弯弯曲曲,需要把这些细节都记录下来,这意味着需要每隔一小段距离就记录一下,可以每隔五米十米,记录下这条道路的中心位置的经度纬度,以及道路的宽度,或者直接记录道路两边的经纬度,这样宽度就可以计算出来。这样每一条道路都是一个位置点的数组,然后再有一个结构描述道路的各种信息,名字,长度,限速,摄像头,等等。

另外需要单独记录道路结构的拓扑信息,交叉路口,某条道路跟另一条道路在那里相连,距离多少,这些拓扑信息,构成了一个有向图,这个图上进行广度优先搜索,或者使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就能计算出来某个位置到某个位置的最短路径了。这跟游戏里的自动寻路算法基本没多大出入。

地图上的位置景点这些可以单独出来,建一个位置列表,某某小区,某某学校,某某酒店等,这些位置点记录下坐标位置,在道路拓扑信息中也要加入他们的连接结构。

查询的时候,首先输入终点,从位置列表中查询出来这个点的坐标,然后从道路拓扑图中找到相应的节点,通过GPS得到当前的位置坐标,查询到相应的道路位置节点,然后运行寻路算法计算出来最短路径。

对于巨大的地图信息,一定要分层优化才行,可以按找地理区域划分为不同层次,或者把地图切割成若干级别的小块,每个小块下面又有更加细分的深层次小块列表。

在mmog游戏中寻路,一般是一个个小的场景地图为级别的,如果跨地图,或者跨主城,另外有单独的这些大区域连接信息,寻路的时候就是二层,先看下是否是跨主城,如果是的话,先寻找主城间的道路,然后在每个小的场景地图上单独寻路。

导航软件也是一样,比如国家的道路信息网单独列出来构成一个拓扑信息,,如果目的地跨度比较大的话,比如深圳某某地方到上海某某地方的道路,可以先在一个大的层次上,找到连接这两个城市的高速公路信息,各自的入口点,然后在城市级别,寻找当前位置到高速入口的道路。

另外的提示信息,像当前道路限速多少,前方多少米有摄像头,则是在道路描述信息的结构列表中读出来根据当前位置相应提示。这些信息也可以单独记录,记录下属于那个道路,执行的时候查询加载出来就行。

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播报,则是另外专门的技术了,有很多现成的库和模块可以使用。

如果实现一个导航软件,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这一部分,另外还要实现一套道路信息的采集和编辑系统,这个就先不讨论了吧。

其实真的实现这样一个软件,很多细节都是要考虑的,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才行,国内的这些做导航软件的团队,都是至少几十人上百人,不光技术,产品,UI,运营销售,数据采集等都需要一些人。

导航软件的未来究竟走向何方,似乎很难说,大致看来,可能跟生活结合的更紧密一些,包括周边各种吃喝玩乐景点,以及提供生活服务的设施场所结合起来,总的来说应该是个地图综合类应用,导航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

车载导航,长远看来淘汰的命运比较大一些,不同汽车厂商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是用户体验做的都很一般,毕竟汽车行业不是专注做IT的,而且各自为政,竞争压力以及更新速度上都比较慢。手机上的应用反而更好一些,最起码更新速度很快。不管是地图数据,还是应用体验,都在不停的发新版本。

如果在汽车上加一个中控台,类似于iphone的那种可以放到的外置音响上的底座,汽车中间的显示屏通过某个协议和接口跟手机通信,可以在上面显示信息,这样就可以直接用智能手机进行导航听音乐之类的了,没有必要单独实现一套,这个系统就是提供显示屏和音响,软件方面交给手机,手机放上去也可以充电,再制定一套基本的通信协议,比如方向盘上的按钮输入,显示屏亮度和声音大小的调节等,也没有必要像现在单独使用蓝牙接口来接听电话,手机放上去之后,车载的这些系统就是输入输出,而手机则统一控制,通过底座连接通信,某些应用甚至可以通过获取汽车的运行状态信息,生成报表统计。

这样汽车厂商就解放出来,只用专心做汽车机械部分就行了,这些上层的部分,还是交给IT公司来做好一些,IT公司对于新想法新事物接受和实现速度都快很多,而且独立出来以后,可以随时更新升级,产品体验也会好很多,不同的软件产品可以根据喜好换着使用。某些用户可能觉得林志玲语音版的导航软件听起来不错,另一些用户希望通过语音识别发送指令,还有的用户想要有旅程的各种距离,油耗,时间和和路径记录等数据统计,那直接装上相应app就可以了,app要是不好用,还有其他厂商的可以替代,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竞争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