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买辆车,相关的东西大致都看或者了解了下,以前对机械相关的专业了解的不多,甚至有些偏见。机械是个成熟复杂的领域,积累了很多研究理论,大量的极具巧思的器件。单单是对这些相关的器件的理解,足以对大脑的思考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在行进当中进行转弯的话,内侧和外侧的轮子的速度是不同的,这时候发动机的输出就要对不同的轮子进行适当调整,如何动态的做到?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方法,只用一个轮子作为驱动轮,这样其他轮子就只在地上滚动了,早期汽车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在逃避问题,一个轮子驱动有很多弊端。现在的汽车都使用一种叫做差速器的简单装置,可以巧妙的处理这个问题,具体细节用文字解释起来比较麻烦,感兴趣的话可以到youtube上看相关的视频解说。

现代的发动机是个复杂的装置,通过厂商鼓吹的一些技术特点,比如涡轮增压,可变气门正时,缸内直喷等,我们就可以猜测它里面的复杂性了,要通过经年累月的技术积累,不断的调整演化,才能成为一项成熟的产品技术,这也是国产发动机跟国外有很大的技术差距的原因。

我们创造的任何事物和技术都处在不断的长期演变进化当中,其中有一些已经趋于稳定,比如剪刀,钳子,它们拥有简单的结构,材料结构的调整已基本最优,更多的变化空间已不大,但是我们仍然有各种针对特殊需求的剪刀设计出来,他们并没有停滞,只是稳定下来了而已。另一些还处于剧烈的变革当中,比如电视机,手机,一方面由于它们本身的复杂度导致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因为它们还不是很完备,需要不断的技术改进,电视机经历了黑白,彩色,阴极射线管,液晶等一代又一代的技术演进,现在仍然不能说成熟稳定,还有很多调整空间。手机同样也经过的很多代,他们都仍处于演化当中。

汽车的发动机也是在不断的进化,一个很好的类比是人类的心脏,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现在的人类心脏是个复杂而且高效的器官,它在历史当中必定有过不同的形式,通过自然选择的不断调整,最终趋于稳定。作为一种用金属构造的充满各种孔洞机构的燃烧装置,发动机经历了若干代的调整变革,不断的提升燃油利用效率,提高输出功率,跟大自然的进化类似.

如果我们仔细的考察一些就会发现,生物的进化跟技术的演进是何等的相似!生物通过调整改变以适应自然环境,我们创造改进技术来迎合市场需求。抽去形式概念,二者本质没有差别。

在各项技术产品中,汽车是跟生物最为类似且我认为最有进化潜力的一项东西。因为它可以在地球表面移动,这正是动物最重要的特性。

如果远古的地表拥有我们现在道路的形式,我想会有生物进化出轮子的结构,这样的行进方式最节省能量。但是崎岖不平的地表,导致腿成为现今动物界的主导。

我们认为动物之所以为动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动物可以自由的行走移动,避开障碍,而不是具有高级思维能力。

汽车必须靠人来驾驶,但是为了便利,我们逐渐开发除了各种技术减轻人的疲劳。手动档变成自动档,简化了操作流程,定速巡航可以把脚从油门移开,自动泊车系统可以以检测周围空间把车自动倒进狭小的空间里,自适应巡航甚至可以根据前面车的距离自动调整车速跟车。这些辅助性的装置似乎都朝着一个目标,那就是自动驾驶。

想象一下,一辆汽车可以在无人的状态下自动前进,检测避开障碍,自动去加油。我们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远程把车召唤到眼前,这不是不可企及的想象,未来几年极有可能实现。比如google对自动驾驶投入了很多资金进行研发,并且它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安全无事故的行驶了几十万公里。

我们尝试去构造机器人,只是作为兴趣和研究,并没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同样也不会为了百分之几的性能优势去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改进它的某一个部件,但是对于成熟且庞大的汽车市场就是很不同的景象了。就像语音识别随着智能手机的兴盛突然变得炙手可热起来一样,人们愿意为此去投入大量财力精力去研发。

当汽车的自动驾驶成为可能,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添加更多的自主性进去了。模式识别(比如现在一些高档车配备的交通路牌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更高级的智能等,都会随之而来。

我可以大胆的预测,将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一定是因为汽车而发展起来,汽车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器人。

为什么是汽车而不是手机或者电视机呢?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以及事物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各自朝前发展的脉络,以及人们对这些事物功能的期望。电视机被赋予了更轻薄便利色彩真实的期许,手机也是操作反应的功能性需求,而汽车,人类更希望下放更多的权利和自主性过去,通过自动化为生活提供便利。可以说,汽车已经被选定了一条自动化的道路,一条导致智能化自动机器的前进途径。

动物和汽车,器官和部件,形成绝佳的对应类比:心脏和发动机,轮子和脚,关节和离合器差速器,食物和燃油……零件的不断调整改进就是进化。也许有一天,就像变形金刚里,我们会引入汽车人这个称谓。

今天是3.14,所谓的Pi Day,借机发一下一直思考着的几个相关问题吧。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咋一看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可以作为小学生的填空题: 1和0.9循环哪个大?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认为1要大那么一点点, 而事实上这两个值是严格的相等。可以这么证明:
1/3=0.3333….. 三分之一等与0.3循环,这个是我们都认为正确的结果,然后等号两边都乘以3
3 * 1/3 = 3 * 0.333333…… 就得出
1 = 0.999999……
这是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跟我们的直觉不相符,但我们很容易接受推导过程。
推导过程中有一个小陷阱,就是把乘法自然而然的推广到了无穷项并且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为什么无穷项的表现总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我们对数字以及相应的操作法则,必定源于大脑的思维模型,绝不仅仅是后天得到的知识那么简单,应该牵涉到了大脑的某种本质的先天性的结构相关的东西,数学是对这些基础法则的抽象表达和推导。

如果有一系列的个体,挨个排开,我们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用一个标记来代表它,比如第一个就是符号1,第二个符号就是2,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序列
1 2 3 4 5 6 7 ……..
我们说自然数序列是什么呢,就是无穷个体的一系列标签,我们对这个群体的若干操作,就是对物理世界若干个体的不同操作,被抽象出来加减乘除等法则。比如,大街上站着一个人,我们看到并认为如此,一些动物,比如狗可能也能察觉到,这时候又来了一个人,这时候我们认为,这跟刚才肯定不同,可能狗也这么认为。同时,树上有一只鸟,又飞过来一只,我们开始总结两者的共同之处并说:这两者在数量上是相同的。狗会怎么认为?可能我们并不知道,也许它有这种抽象能力只是无法表述出来。但大部分人会觉得从中抽象出来个体和计数跟人类的智能是绑定在一起的。

我们一开始教小学生数学,书上画着三个苹果下面写着3,画着三棵树下面写着3,画着三只蝴蝶下面写着3,然后老师告诉学生3,这是3,比来比去。小孩子很容易就接受理解了,并自发的产生并获得3这个概念。某些本质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解释的,就像我们教育小孩子一样,通过一系列的共同引发他们自己的抽象。人类大脑构建了某些基础性的东西,而我们后天向其中诱导灌输知识文明。

数字是一种抽象,自然中的个数在大脑中的某种表示。但对计算机来说,数字与自然界并没有任何关联,只不过是一组寄存器的状态,加减乘除也是硬编码的随着时钟周期变化状态的某些法则。所以我们认为通用图灵机随着外界输入改变并产生输出,只是状态变迁,跟钟表,复杂的齿轮结构,没有太多两样。智慧的本质也许并不仅仅是物质那么简单,可能会引入某些比如灵魂之类的更深刻的问题,先不跑题了。

整数的无穷序列,就是1,2,3…..跟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理世界,在大脑模型中似乎是对应的,无数个数目组成树林,无数的树叶,草,生物,都能通过这个序列一一对应上,就是数出来,光、烟雾之类的虽然不能数,但必定有另一类机制处理,我们说一朵云,一柱烟,抽象之后还是归类的这个序列上。

这个整数序列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可数集,我们认知上的物理世界是可数的。
通过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思考,引入了新的问题,在一个二维平面内,到一个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我们称作圆,丈量这个闭合曲线的长度,引入一个我们无法表达的数字,就是pi,我们无法用数字形式表示出来它,因为它的后面有无穷个位数,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05820974944592307…一直写下去,从耗费时间的维度上是无限的,这跟图灵停机问题有些类似。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思维感知它,通过一个符号pi,我们就能思考处理它,并引入各种各样的算术操作表达式当中,大脑解决问题的模式似乎就是,概念的概念,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添加一层更高的抽象来解决,这可能跟神经元的连接模式有关。

任何整数的加减乘除表达式都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比如前面说的1可以写成0.9循环,1/3可以写为0.3循环,等等,但是这些小数都有循环的规律。如果小数点后的不同位是任意的数字,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更为诡异的大的数字系统,比如说0和1之间的所有小数,构成所谓的连续统,通常我们认为这个集合是不可数的,这个可以通过康托对角线法则来证明。
连续统以及相关的问题是个复杂的课题,牵涉到公理化集合论,连续统假设等。
单从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后的数字序列来看,可以认为是一个可数集,而这些实数似乎有无穷个,无穷的无穷。我隐约的感觉这些似乎跟图灵停机问题、可计算性,甚至更深刻的智能的本原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假如我们能够通过一个无穷的数字序列来描述一个原子的状态,比如动量、空间位置、电子轨道等信息,那么构成整个宇宙的所有原子,就能排成一串数字的序列,如果把时间划分成细片,就像时钟最短的嘀嗒,这一串数字在时间的维度上又构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是否能描述我们的宇宙?或者说,这个序列能用实数集来表示么?还是需要比连续统更高的势?当然我们不可能得到每个原子的精确信息,这里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下。

生命就是要在复杂的序列中找出某种规律,毫无规律的东西我们也不认为具有考虑的价值。pi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虽然我们不能用有限的整数四则运算来表示它,但是可以用无穷级数来写出,如果引入一些三角函数和微积分等高级一点的算符,就更容易了,比如

或者

推导演算,这些怪异的数字就是这么得出来的,在一种表示下是有序的事物,但是到了另一种角度,却成了毫无意义的无穷序列,如果我们看一下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也是如此,而智慧生命的本来意义就在于能从这些无序之中归类整理出来某些规律,这是生命的本质还是由之产生的属性?

左下角智齿,大二的时候开始长的,当时痛的睡不着觉,脸肿了半边。后来不痛了就再也没有去管过它,前段时间左边的磨牙开始疼,是隐隐作痛那种。去了医院,医生说要把智齿拔掉才行。

上周五去了趟医院,九点多,被告知没有号了,于是折返。周日七点半就到了,总算挂上了号,等到十点半,整整三个小时,总算排到了医生。拍了张X光,医生说我有四颗智齿,左下角的最为严重,已经把第二磨牙顶出缺口来了,必须拔掉,不然磨牙也会挂掉。

但是那颗智齿长得太歪了,拔掉的过程中可能会伤到神经,甚至是终生的,让我回去仔细考虑考虑。实在是纠结,不拔,有危害,拔,可能会导致下巴神经损坏,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是这么错综复杂,动此则伤彼。

排队等候的过程中,看着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医院是人类机器的维修机构,每一个人都有所诉求。焦急的心态,凝重的气色,看多了突然觉得有趣,亲身经历更能体会到媒体整天报道的我国医疗的不足。

一个苍蝇在窗口上飞来飞去,一次次的撞击向玻璃,晕头转向,徒劳无功。但是苍蝇却不醒悟,还是一次次飞过去。难道这种生物就没有学习的能力么?我记得看到过蚂蚁,同样在圆形的花盆边缘一圈又一圈的爬行,却不知道自己在兜圈子。可以说,蚂蚁和苍蝇的大脑是简单的,比我们用程序构造的有穷状态机,比如游戏里的怪物,高明不了多少,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判断的能力,只是先天的被设置好状态,然后根据相应的输入条件执行跳转。

但是蚂蚁和苍蝇却拥有我们人类至今仍未用机器构造出来的东西,那就是它们的机械运动和控制系统。我们的机器人从来没有达到过半点蚂蚁们的灵活程度。蚂蚁苍蝇,在这方面上,和动物人类,都是共用一套类似的系统,只是我们多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而已。

这套运动系统普遍的存在与各种动物当中,最下层的,是执行某一个具体运动的肌肉,我们可以用电动机模拟它,但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行走,如果考虑到各种颠簸不平的路面,对于机器人来说却是极其艰难,对于动物们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差别到底在哪里?我们可以用预先编写好的程序代码来控制机器人的行走,预先考虑各种路面情况,判断受力大小位置,以及该如何行动。

动物们从来不理会这套。我突然意识到重要的一点,人生下来是不会行走的,要到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会走路。这说明了,走路这项技能,并非先天写进大脑中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技能。甚至不只是行走,比如各种体育运动,篮球,足球,都是经过长期锻炼才获得复杂的动作与操控的。这说明了,我们拥有的不是走路的技能,而是一套机制,这套机制保证了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可能。

这套机制需要包含的一些东西,比如,适度控制不同肌肉块的力度,在时间尺度上线性或者各种二次三次或者各种各样曲线式的改变控制力度,这些操作控制连贯起来形成一系列的,有如音乐曲调高低起伏一般的控制脉冲,流向肌肉系统,从而形成各种动作。

还要有某种机制进行选择,比如什么样的脉冲组合是真正正确需要的,这些一般从形成的动作产生的结果,又形成的输入反馈中获得,如果被判定为正确,那么就强化,否则抛弃。

我明显的感觉到这套系统的存在以及对我们各种行为的影响,比如从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极大程度上就源自于此。甚至音乐给予我们的欢乐,虽然看起来不同,深层次看来也许同样是这套机制导致的。歌声是靠控制声带相关的肌肉产生的,跟跳跃走动,本质并无大异。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机器人来实现这套机制,自学习,自适应,这种特点正是智能生命所拥有的一大特性。我们仍然停留在确定性程序的泥淖里,而计算机的通用图灵机的模型的限制在于,它依赖人进行编写。跟生物错综相连的神经元更类似的是可以动态组合的门电路,可惜我们还没有找到可以动态改变并强化他们的方法。FPGA是个好的开端,如果真正构造智能系统,抛弃对通用图灵机编写程序而转向门电路级别也许是明智的。

虽然智齿跟智慧没有什么关联,但却引发了我对智慧这么多的思考,实在是始料未及,世界上发生的毫无关联的事,总是可以找到一些方法关联到一起,每一事件都会对未来的发生造成影响,甚至每一个分子的细微扰动,让我们无法预测未来。

也许正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我们的存在具有了意义。

Midway through the journey of our life, I found
myself in a dark wood, for I had strayed
from the straight pathway to this tangled ground.
How hard it is to tell of, overlaid
with harsh and savage growth, so wild and raw
the thought of it still makes me feel afraid.


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了正路,
步入了一片幽暗的森林
啊!这森林是多么荒野,
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

近来心情颇为郁结,实是过去人生最艰难一段。头脑中浮出神曲开篇这段话来,上学时读来只是觉得有趣,当经历过重重艰辛世道,才体会到其沧桑般的深度。看看但丁当时的心情,背景,不免心有戚戚。

住的小区里有许多芒果树,早上看到一个个熟了的芒果在树上摇摆,联想到了诗经里面的句子,“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古老的语言是如此美妙,把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我试图把一些记忆从大脑之中抹去,籍此或许能减轻些自己的悲伤。

假定大脑的思维源自于一堆神经元错综复杂的组合而且能动态改变连接,记忆是一堆事件和概念的神经元交错,通过每个概念元素引发的一连串的对这些神经元的信号流可以称作是对记忆的访问,或者叫想某些发生过的事。那么某些记忆完全可能存在于大脑的遥远的角落而很少被索引,当最后一些连接出来的标签元素也中断之后,我们就会忘却。同样这些东西不被索引起的话,我们甚至都不会注意到这些记忆的存在。

心情是如何存在于大脑之中的?

事件和发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比如在大脑中留下快乐或悲伤的回忆。但绝不是这些记忆本身造成的情绪。情绪似乎是全局的,即使不去回忆这些东西,也存在于日常行动之中。假定人类思维仅仅是大脑物质性的化学反应,情绪则会是某种化学物质弥漫在大脑中。这些物质由那些事件发生所产生分泌,进而影响后续所有的思考行动。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自身的情绪,比如难过的时候打一针就会变得开心?这是可行的,200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的就是这项发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多巴胺是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吸烟吸毒都可以导致其分泌增多,进而使得使用者感到开心和兴奋。

如果我们真的使用药物来控制自己的心情,那真的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嘲讽了。人类高贵的理性,自由的意志,谁又愿意将自己同物质组成的自动机器相提并论呢?

这些天一直在下雨

前天晚上站在楼顶,看南面的天空,一个闪电接着一个闪电,却听不到雷声,估计距离比较远吧,闪电足足持续了一两个小时,给予我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它们的形状结构,各种各样都有,实在感叹我们世界的美妙与变化多端。

为什么大块的云层会带上电?也许好多原因吧,比如太阳光线造成的电离,大气运动。当这些能量瞬间释放出来的时候,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电闪雷鸣,给我们的文化添加许多色彩。也许正是闪电启发了人类认识电能,进而一系列的变革,我们今天的文明,没有电能以及相关的衍生,恐怕不比几千年前高明多少。

我看到一滴水凝聚在一个树枝的顶端,几乎是纯圆形,却没有因为重力落向地面。一个个水分子间的拉扯力,表现在我们的宏观世界,造成了水滴的性质。

这滴水里应该包含了足够多的分子,假定一滴水以克为数量级,那么这里包含的分子数大致在10的二十几次方左右数量级,如果用一台计算机来模拟这滴水是否可能?一块现在的显卡每秒能渲染三角形数目大致以亿为级别,cpu就更不用说了,一滴水有万亿亿的级别,就是把世界上的计算机都加起来也基本不可能。

一滴水,一片云,一次闪电,这些简单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的复杂程度令人咂舌。然而构成我们世界的基础是极其简单,一个个原子,加上电荷,引力,空间时间,还有其他的一些简单事物,通过几条定律方程,构成了我们如此复杂多端的世界,以及拥有自我意志可以思考的人类。

我们是被创造出来的么?我们为什么存在?

蟋蟀在堂,岁隼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以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一年又要过去了,这是工作之后的完整的一年。学校已经渐行渐远,记忆开始模糊。

工作依旧是重复性的劳动,有时就想,是不是该改变一下了?想想刚上大学的理想,再看现在所做的事情,相去天壤。

生存在这个社会,每日被生活所累。很容易成为薪水的奴隶。如果能按自己的意愿从事工作,想必会很好吧。只是,做任何事都有其痛苦的过程,每日看不到尽头的科研让人发狂,工作非本愿,给自己一种虚耗时光的懊丧,亦是相若,生活就是琐事的总和啊。

大三大四时,哲学方面的书看的多一些,现在依然。似乎在这个角落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每天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阅读思考。

人生数十载,所求为何?只是对大脑兴奋状态的刺激罢了。建功立业,获得大脑的满足感,认知求索,如阿基米德发出Eureka的高呼,也是同样。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生活的快乐更多的来自与其他同类的攀比获得的优越感,这是何其的悲哀~~

我们作为动物的祖先,早已在大脑中给我们深深刻上了基本的生物价值观。认知的触动,远基本于后天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于哲学和世界的求索,更多的是生物的本性,而非后天为了在同类面前的炫耀。

日日劳碌,为的又是什么?悠闲的生活,也是很好。”无以大康,职思其居”,但什么才是真正该做的?人被创建于这个世界,大脑早就设定好价值标准了。我天天所追随的,或许就是认知的触动。

陈寅恪在王国维的纪念碑上写,“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句话说的很好,储存在我大脑的记忆之中,时常被索引出来。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也是十四五岁开始,才真正算是自发的去学习。之前的学习,或是为了虚荣,或是父母所迫。当时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之中,夙兴夜寐,孜孜不倦,有沮丧,有欢乐,有得,有失。这是一个充实的十年,倘立言立行,成一家之言,依然觉得底气不足,不知三十岁又会怎样?

所知越多,不知也愈多。孔子所谓不惑,所指范围或许有限。生为求知,而非入世。站在巨人的肩上,并将自己所得辑录成书,给后来人垫脚。人类文明就是这样绵延向时间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