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永远都是辅助人类社会的,人们总是尽可能的倾向于使用技术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停车场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使用新技术不停的优化它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籍此一窥商业社会和技术的相辅相成。

原始的停车场是什么样子?不好说,但一定会是有围栏之类的,有一个出口和入口,人们用一些障碍物挡住出入,进去的话,工作人员会在一张纸质表格上记下了车牌号,入场时间,出来的时候根据车牌号查找,计算相应的费用。或者给车主一个纸质卡片,记下入场时间和编码,出来的时候相互对照,计时收费。这种类似的停车场现在在一些地方也可以看到。

去除枝节,停车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我有一块地方,你可以过来停车,但我要计时收费。

围起来是防止有些人停车不付费。一个出口一个入口也方便管理。主要的麻烦在于计算停靠时间。

每辆车有个一车牌标记,可以通过记录车牌号的出入场时间,计算出来费用。对人类的传统解决方案来说,雇佣一两个人,这些人专门记录收费即可。

但是如果一个停车场足够的大,那个一两个人就会显得有些不够。几百辆车,在纸质记录表格上来回查找,手动计算费用,确实很费时费力,还会导致出场结算的时候车辆堵塞。

也可以把时间写在一张卡片上,把这张卡片交给车主,出来的时候直接看时间就可以避免车牌号查找。但这样可能引入车主作弊,虽然这是小概率事件。

ok,计算机出现了,可以通过一些电子技术来解决,入场的时候,发给车主一个电子标记,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rfid卡,然后在计算机上自动记录下来这个id的入场时间,出来的时候读取rfid的标记,计算机自动查找,根据费率计算出来费用,然后工作人员放行。

这个过程里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动化起来,比如,取卡,可以用机器自动吐出,司机只需要按下按钮就可以自助取卡。在比如,道闸,拿卡后可以使用电机自动拉起。出来缴费后也可以自动打开。

整个过程都可以电子自动化,唯一需要人的环节是收费和找零。这样一个大型停车场可以只需要一两个人手就可以了。

那月卡怎么办呢,比如很多小区和写字楼的停车场?很简单,直接发一个固定的rfid卡就行了,每次进出的时候刷。现在还有更方便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一个蓝牙发射器,放到车上,当车靠近道闸时,自动读取发射器的id,自动打开道闸,这样停车场就可完全自动化起来,不需要多余的人手。

以上大致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停车场的样子,很多人会比较熟悉。

最近一两年出现了一些新技术,似乎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是微信停车,拿卡的时候,卡上有一个二维码,出来前扫码直接支付,避免了在出口付费找零的麻烦。确实方便了很多。

还有一种是通过模式识别,自动识别车牌号,出场前扫下印在停车场内的二维码,输入车牌号,直接支付。这样连取卡拿卡都省了。

另一个解决的更完全,也是自动识别车牌,不同的是,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在账户里绑定自己的车牌号,充值进去一定的钱。每次进出场,车牌自动识别,上传到服务器上,自动扣款。这样什么都省了,开进去开出来,完全没有任何冗余环节。只不过需要时不时的向app充值。

微信或者支付宝钱包完全可以包含一个这样的功能,绑定下车牌号,自动支付,或者跟第三方这些公司合作,提供支付平台和入口,第三方公司负责设备和场地的推广。

有人会说,这样方便是方便,万一要是没带手机或者没有网络怎么办?当然,这些停车场都有备用方案,只要到中心收费处报一下自己的车牌号,给现金就是了。

自动车牌识别很早就用在停车场了,记得之前上海宝山有个家乐福就是,车辆进入,摄像头拍照,识别之后,自动打印一个包含条码的小票,出来的时候扫描条码就行了。这个跟拿卡比起来其实优势不大。

因为移动支付兴起之后,这些技术才能综合运用到一起,形成更方便的解决方案。

长远看来,完全自动化支付的停车场是趋势,但我们社会的改造和更新会比较慢一些。硬件跟软件不一样,不是卸载一个安装一个那么简单,牵涉到设备更新,人员变动,各种利益的掺杂。

那单个专用的停车app有没有发展空间呢?感觉比较难,只能是发展到一定程度,被一些大厂接管。如果微信或者支付宝里加个入口,谁又愿意重新安装个应用呢?不过这个不好说,毕竟要看线下的停车场怎么推广以及支持哪种。

自动车牌识别仍然有很多技术缺陷,车牌号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情况,如果两辆车只差一个数字,那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不过可以在app里加一个确认环节,把拍到的几个相似照片下载到app里,人工点击确认。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如果形成一两家垄断全国的停车场市场,那么这家企业就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技术研发,推进车牌模式识别的进展,不断的提高准确度。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模式识别找到了商业化的利益,这些利益推动技术不断的进步。商业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发展推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技术,有钱赚,人们就会不断的花心思优化完善,哪怕是一点点,这远比学术论文的威力要强大的多。

但同样会有人失落,比如传统那些电子设备提供商,但是没有关系,他们的硬件更改之后依然可以作为供货商使用,不过是换了家软件厂商

现在鼓吹那些所谓的人工智能,实际应用很差,也没有想象中到了连人类都需要担忧的地步,因为大部分人不懂,就在那里起哄,这个跟谈转基因色变有点类似,只能说愚昧无知。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某个著名轮椅科学家都在说,真的让人担心他的学术水准。

真正的人工智能,至少有一个自我意识起源的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况且通用图灵机的计算模型,不过是一个更加精密的钟表结构而已。不详细讨论了,这是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以前写过很多类似文章了。

但模式识别就不一样了,作为人工智能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可以极大的改善我们生活的便利性。无处不在的摄影头和计算装置,可以拓展出很多商业应用,提高我们生活的便利。只有人类的生活便利了,才有付费的意愿,所谓商品,其实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生活便利品”。

更多的商业化,推动更多的技术进步。就像集成电路不断的缩小制程一样,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人们花费数十亿上百亿美元来改善一点点它的技术进步。纯粹科研性质的政府投资是远远没有这么大动力的。

当模式识别技术发展完善之后,其他上层的应用和商业实现才可以进一步的拓展。人工智能需要一步一步来。我们不希望制造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但我们希望制造出来像人类一样的眼睛,鼻子。只不过控制系统是完全可预测的自动机。

可以拓展的市场还有很多,比如自动驾驶,完全自动化的驾驶有一些难度,但我们可以不断的增加一些辅助功能。比如自动识别路牌,红绿灯,路况,车道。这些细微的技术更新就如器官的进化一样,我们的世界上有大量的动植物,他们的器官和人类差不多,但是并不需要高级的思维能力。当这些技术器官完善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综合起来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交流成本极其廉价的时代。

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现在更加容易便捷的获得信息,但也带来的大量的冗余噪音,让我们无法分辨的清楚那些信息是重要的,那些是不必要的。

通信,广义讲,交流沟通,一直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展部分。比起其他动物人类进化出了语言。借由语言使得智慧程度加快。语言沟通使得可以从其他同类获取经验,足够的经验可以避免犯错误,这使得智人从生物界脱颖而出。人类利用智慧和经验构造了陷阱长矛弓箭,那些老虎狮子虽然个体攻击力强,却被人类大量屠杀。

也许智慧就是足够的经验,加上简单的运算法则。如果拥有了足够的知识,那么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推理,则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再归纳再推理再认知,这个循环积累运转的过程,也许就可以称为智慧的积累。

这些经验提炼后得到一些浓缩的东西,人们口口相传,相对于个体自身的认知智慧循环来讲,这个社会群体形成一个更大的循环,可以通过语言从别人处得到智慧,然后跟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累加提炼整合,得到一些新的认知看法概念,再回馈到社会群体,其他人通过这些经验又进行加工反馈,这就是一个更大的智慧循环

所以整个社会得到的知识智慧远比一个个体多得多,而且社会群体会大大加快智慧发展的过程,而这一切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得到的。我们把整个社会群体的智慧发展,称为人类文明发展。

这个循环有个很脆弱的地方,因为智慧是口口相传的,所以只要一些信息不被同步到其他人,比如藏在一个人的大脑之中,那么这个人死亡或者被杀害之后,这些信息就丢掉了。如果有一场巨大的战争或者瘟疫毁掉了大量的人,那么文明智慧的进程就会被中断丢失。

当然,一定有解决方案,人类的智慧找出了它,那就是文字。把经验写下来,这些文明智慧就可以独立于人类个体存在。书籍作为凝固的思想,被静态存储了起来。这些精炼出来的思想智慧被写进了书籍,书籍可以复制传播,这样文明的进化循环就解决的短板并加快了速度。

甚至在今天我们都可以读到几千年前那些优秀人类头脑凝固下来的思想,欧几里德,亚里士多德这些古人仍然影响着我们并给我提供智慧建议。

虽然有了书籍,可以减少文明进程被打断的概率,但抄写复制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当古登堡的印刷术出现之后,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当然人类文明智慧进展有阶段性,文艺复兴也不能归功于印刷术的出现。但是印刷术极大的加快了这个进程,它使得优秀的思想得以快速的传播。

因为印刷是需要成本的,所以人们会把那些值得的东西才写下来大量复制。所以早期的图书质量会比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印刷出版的成本越来越低,任何人都可以出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了。选择是必要的,必须从冗余的信息中去除那些无关轻重的噪音。

人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以至于对于任何一个出生的婴儿,除了生物性的成长,我们还对它们进行这些知识经验的灌输,以便于文明的传承,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每一个细小的分支都足以耗去每个个体一生的时间。

我们积累的智慧有许多,自然科学,哲学,工程技术,这些作为基础支撑性的东西,是最精华的部分。而文学,艺术等形式的智慧,虽然不是必须,但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

所以知识分为好多种类,优先级也不同。假设人类现在灭亡,上帝重新创造出一批人类来,我们可以通过一本几千页的书籍留给他们一些知识来加快他们文明的进程,那么我们改如何选择,留下什么知识呢?

显然,留下那些重要的,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哲学,工程技术等等。我们不可能留下一部小说,因为那不是我们文明的真正精髓。

所以知识分许多种,重要程度和优先级也不同。

但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另一些信息,当电报被发明出来以后,人类信息交流的速度快了一个数量级。这时候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重要事情信息报道的人,这些人叫做记者,他们通过报纸等媒体来通知其他人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这些媒体影响了人类认知的过程。

甚至在十年以前,我们还经常在电视机或者报纸收音机上到处看到听到xx社几月几日电之类的新闻开头,这些都是记者们得到信息并通过电报发到另一处,然后通过其他媒体,传播到大众。

可以说媒体改变了我们认知的方式,他们会传播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影响人们的认知思考。

报纸,电视机,收音机,这些媒体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习以为常。但长距离信息的传播,靠的只有几种,电话可以简单的沟通。而电报却可以传递文字,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字,所以那些媒体记者们通过电报发送报道稿件。因为电报发送费用成本的原因,他们尽量会去写一些有价值的稿件。

后来,也就是到现在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叫互联网,可以通过它传递一切信息,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的交流沟通极其方便,只需要拿出手机就可以拍一张照片或者写几句文字,共享到这个地球上任何地方,任意愿意去看的人。

信息交流的成本已经廉价到没有人在意的程度,而且这些信息可以永久存储,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信息,因为传播成本的廉价。

显然,信息沟通足够的通畅使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获取知识,但这是双刃剑,更多的垃圾信息使得我们更难有效的获取知识。

足够顺畅的信息传播,使得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到达这个网络上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整个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一些微小事件的波澜可以毫无阻碍的在这个信息面上传递,所以我们看看,是不是现在大部分新闻事件都是全民参与?是不是任何一件小事都被无限放大?

这些无足轻重的信息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或者说有些信息重要吧,但这些信息向所有人传递,所有人受到的影响认知是类似的,文明磨平或者降低了个体差异,整个社会把我们塑造成了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思想。

就像前面所说,人类的智慧有很多种,有不同的优先级,如果想往前走的更远的话,那么最底层优先级最高的科学技术应该得到传播的优先权。但我们却往往更重视政治文化娱乐这些短期的东西,这些东西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传播泛滥,信息冗余,时间碎片化严重,这是我们高速信息交流带来的“原力的阴暗面”,表面上我们似乎觉得文明进步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但这些东西却在暗地里破坏着文明的前进。

与科技保持适度的距离,似乎是正确的方式。更多的碎片时间需要投入到思考当中,这样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进而得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阅读接受。

而从大量的垃圾冗余信息当中找到需要的东西,则是更加困难的方式。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手机电脑这些信息传播工具因为传播成本过于廉价,以至于我们仅仅认为它们只是传播消息,而很难进行严肃有深度的分析。所以我们在手机电脑上的娱乐感存在也更强一些。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仅仅是传播,需要记者编辑进行有深度的调查采访报道,所以拿到报纸阅读的时候严肃感远比打开网站强。网络信息的传播同样需要有价值的分析报道,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所以我现在更愿意通过读报纸来获取信息,而却想刻意的跟手机和电脑上的信息传播保持距离。但网站这些媒体也在进化并提高他们的文章质量,或者转载报纸上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是信息性的,哪些是知识性的,哪些优先级低,哪些优先级高。而且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知识智慧性的东西当中,避免被那些冗余噪音吸引。

圣经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所有的人类拥有一个口音,一种语言,他们聚集到一起要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以免人类分散在各地。充分显示了集体文明智慧的强大。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 变乱”的意思)。

而今天的互联网在交流沟通上就是新时代的巴别塔,它把人类聚合到一起,无障碍交流,也许可以创造出极其复杂的事物,但也许可能会抹平个体的差异,使得创新变得更困难。

上帝把人类分隔开来也许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生物的进化,适度的地理隔离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凸显出进化的多样性,使各种生物成为可能:如果不是在澳大利亚,袋鼠也许会被那些食肉动物捕食殆尽,而在隔离的区域这些物种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适度的“信息隔离”是必要的,从那些冗余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并把精力放到那些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上面。

那我们的“巴别塔”有没有可能建造出来通天的事物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候选者的端倪,但似乎是有可能的。

中午在一家餐厅吃饭,门口有空调出风口,很大的风向下吹。这时门是关着的,出风口在门的内部。我随便推了下门,没有动。用了好大力气才把门推开。

这让我意识到,因为风在吹,外部一定有个空气的压力施加在门的上面。这个压力差来源于空气的运动速度不同。从我们的直觉上可以认为,这边的空气在不停的流失,外面的空气就好像被吸过来了一样。

固定翼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也是类似的原理。就像当初物理书上的解释,机翼上下面的结构不同,上面有点弯曲,下面则是平的,这样在空气中运动的时候,上面的气流速度就比较快,下面的空气就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把飞机拖起来。

这个形象的解释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但飞机机翼周围的气流比较复杂,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就先姑且这么简单形象的理解吧。

飞机可以飞起来,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消耗在了空气分子与机身的摩擦撞击中。

随着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很快就会变得很大。就像我们开车,最省油的速度大致在80公里每小时左右。汽车的能量损耗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地面的摩擦阻力,另一个就是风阻了,摩擦力的损耗基本是常数,而空气阻力的大小跟速度成正比,随着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带来的能量损耗很快就占了上风。

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通过很小的能量消耗,提供足够大的升力呢,因为悬浮在空中并不做功,理论上讲是可以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我们站在地球表面,并不会陷下去,是因为地壳结构坚硬,把我们拖了起来。空气就不行了,空气里的分子密度太低,无法提供支持。海洋类似,水分子之间力无法形成坚硬的结构。但是人跳到海里是会浮起来的,因为密度相差不大。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想通过空气把物体拖起来,只要改变密度就行。我们已经制造出来这种东西了,就是气球。通过热气球,或者氢气球,或者其他气体,我们就可以不消耗能量悬浮在空中。早期人类曾经大规模使用飞艇作为交通工具。

飞艇和气球在当今世界中并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这是因为他们使用起来并不方便,速度也不够快。

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提供升力呢,不消耗能量或者消耗很少的能量就能悬浮在空中,姑且我们称之为反重力引擎吧。

在真空中物体不受重力限制,除非基础物理有重大发现,不然基本是不可能。

但在我们的世界就不一样了,地球周围有一二十公里高的大气层,大气层也是物质,气体中间有力的存在,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依靠大气把物体托起或者支撑起来。

飞机和气球,一个消耗能量,一个并不方便使用。如果我们可以找到另一种提供升力的形式,那么我们的世界将有革命性的改变。

比如,仅仅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就能把我们悬浮在空中。我们就可以构造一些飞行器,解决地球上的交通问题,上下班再也不用堵车了。

或者,我们可以把飞行器造的大一些,比如一百平米,这要就可以把各种家具放在里面了,为什么还要在地面上建房子?直接把飞船当家就好了。可以到处降落,外出旅游也不用住酒店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有革命性的变革。

古代人不制造移动的房子,不代表他们不想要,而是他们无法制造。人们是幻想过浮空城堡这种东西的。

解决这个似乎比较困难,毕竟空气密度太低,就像我们游泳,要想不下沉,就要不停的划,空气需要的划动速度更大。

要么是更大的体积,要么是更快的速度。

今天连vpn的时候失败,仔细看看,原来是域名过期了,于是这个博客也挂了一段时间

忘了重新renew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事情比较多。另一个主要原因是,name.com的通知邮件发到了gmail邮箱里,我已经很长时间不使用gmail了

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gmail现在在国内基本无法访问,每次收发邮件都要vpn翻出去

虽然以前一直骂过滤,但是见识深了还是理解政*府的做法,有些东西是要适度控制一下,稳定局面来之不易

但是gmail就没有啥必要了吧,毕竟只是个人邮箱,形不成影响

另外吐槽下gmail,现在改的面目全非,体验很不好。

google已不是一家不作恶的公司了,之前我喜欢用的buzz,reader,一个个相继关闭,逼着用户走。

科技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各种问题,国内国外都类似,人才不断流向创业公司

顺便把wordpress升级了下,换了个主题,简洁直白,一目了然

好久没写过东西了,都快忘掉这个博客的存在了

这几个月事情比较多,压力也比较大

眼睛前段时间痛的受不了,以前有些玻璃体浑浊,又明显多出了一些东西,我甚至都怀疑视网膜有些轻微脱落了,去医院查了下,医生说眼底没问题,不过是劳累过度。算是有点安慰吧,不过眼睛确实该好好保护下了,不然长此以往,多半会出大问题。

最近COM和ATL相关的东西搞的多一些,随着越来越深入,以前觉得不怎么样的技术,现在看起来还是有他的优越之处的,微软让人敬畏的,是可以组织起来人做庞大复杂的工程。

今天又给wikipedia捐了100HKD。人类的文明、知识,最终归于某种形式,比如书籍,我们通过阅读获取前人的智慧,Wikipedia也许代表着未来的某种知识形式,至少我自己从中获益良多,希望以微薄之力,支持她的发展。

我喜欢用命令行做一些事情,写一篇文章,发布到这个博客,也是一样。最好的方法应该能够使用文本编辑器写好,然后从命令行直接发布,比如
[plain light=”true”]
blog hello.txt
blog -m hello.txt
blog -d post_id
[/plain]
-m 是修改,-d是删除,这样就方便多了

wordpress的设置中有个Remote Publishing项,支持atom publishing protocol和xml-rpc,我对atom不太熟悉,不过xml-rpc以前用过,便想试一试,python很适合这种实验性质的程序。wordpresss是用xmlrpc.php文件支持远程调用的,看了看这个文件,在客户端写了几个脚本尝试一下,感觉挺简单的,就写了下面段代码,丑是丑了点儿,不过能满足我的需求就够了。
[python]
import sys;
import xmlrpclib;

class Blog:
"""just a simple interface for xmlrpc call"""
def __init__(self,url,name,pwd):
self.name = name;
self.pwd = pwd;
self.sv = xmlrpclib.ServerProxy(url);
def newPost(self, cont):
self.sv.metaWeblog.newPost(1, self.name, self.pwd, cont, True);
def editPost(self, pid, newpost):
self.sv.metaWeblog.editPost(pid, self.name, self.pwd, newpost, True);
def delPost(self, pid):
self.sv.metaWeblog.deletePost(0, pid, self.name, self.pwd, True);

def parse_content(ct):
bcont = {};
ct = ct.decode("gbk");
head,cont = ct.split("nn",1);
for line in head.split("n"):
k,v = line.split(":");
if k.startswith("categories"):
bcont[k] = v.split(",");
else:
bcont[k] = v;
bcont["description"] = cont;
return bcont;

def new_from_commandline(b):
ct = sys.stdin.read();
return b.newPost(parse_content(ct));
def new_from_file(b,fname):
ct = open(fname).read();
return b.newPost(parse_content(ct));

def modify_from_commandline(b,pid):
ct = sys.stdin.read();
return b.editPost(pid, parse_content(ct));

def modify_from_file(b, pid, fname):
ct = open(fname).read();
return b.editPost(pid, parse_content(ct));

def delete_post(b,pid):
b.delPost(pid);

def main():
b = Blog("http://localhost/wordpress/xmlrpc.php","username","password");
if len(sys.argv)==1:
new_from_commandline(b);
elif len(sys.argv)==2 and not sys.argv[1].startswith("-"):
new_from_file(b,sys.argv[1]);
elif len(sys.argv)==3:
if sys.argv[1].startswith("-m"):
modify_from_commandline(b,int(sys.argv[2]));
elif sys.argv[1].startswith("-d"):
delete_post(b,int(sys.argv[2]));
elif len(sys.argv)==4:
modify_from_file(b,int(sys.argv[2]),sys.argv[3]);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python]
现在很喜欢python,给人一种优雅简约的感觉,心里想什么,顺手就能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