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一个项目需要,对wordpress进行了简单的二次开发。
说实话,wp的代码写的很烂,可读性很低。一个简单的博客系统,数据库总共就几张表,代码居然有几十万行。基本是一堆函数套函数,没有class之类的封装。应该是搞的比较早,那时候php的oop还不完善吧。
对数据库的支持也不是很完善,目前官方只有mysql,其实作为一个简单的个人博客,直接用sqlite足够了,完全不存在性能上的瓶颈,而且wp的大部分用户都是小白,对他们来说安装配置mysql也是个门槛。
好吧,不能光批评,也说说好的一方面。
wp最大的优势是有一个庞大的社区,大量的主题和插件,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很多问题搜一下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不用自己写代码。对于一些简单的场合用一下还是能节省不少时间的。
如果有一个简单轻量的类似wp的系统,应该能有一定的市场。搜了下,还真找到了几个,有一个叫typecho的,也是我朝码农搞的,用起来还不错。估计作者也跟我一样对wp的庞大臃肿感到不满吧。然而最近已经不怎么更新了,应该是用户群体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有时间的话可以把这个博客迁移过去。
好了,牢骚发的差不多了,进入正题。
花了一天时间,搞了个wp的主题,就是现在使用这个。主要是为了练手先熟悉下好方便后面的开发。
我不喜欢很多花哨的东西,一个简单的主题,排版看起来顺眼就行。typecho的默认主题看起来还不错,顺着他的排版直接抄了不少。
暂时取名叫Diogenes吧,本来想叫simple什么之类的,不过太通用一定很多重名的,找个稍微生僻点的名字比较有独立性。
申明一点,我对犬儒主义没有任何兴趣,Diogenes这个名字也是很早之前通过那个亚历山大的故事知道的。这个名字刚好符合简单,生僻,看起来好像也很牛等几个条件,在我需要取名字的时候一顿检索恰好出现在脑海中,仅此而已。
最后,给出这个主题的下载链接,如果你觉得主题不错,欢迎在自己的网站使用

点这里下载Diogenes主题

疫情这段时间一直呆在老家,前几天洗衣机突然不转了,于是拆开了仔细研究了一番,折腾了几天,算是修好了。也许直接找人修更简单一些吧,我主要还是想拆开看看玩玩。

其实洗衣机这东西的原理是很简单的。核心就是一个电动机,加上一些进水排水的控制开关,还有一个用来感应水位的传感器。中间的滚筒,再加上外壳,基本上就是这些东西了。

原理就是,通过不同程度的控制滚筒的旋转,以及进水排水的开关,来达到洗衣的目的,简单说就是一个电机控制程序,输入是水位等传感器信息,输出是进水排水的开关控制,滚筒的正转反转和速度大小

我们看现在的全自动洗衣机好像很复杂的样子,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衣物,还有不同的洗衣模式。其实核心很简单,就是各种各样的程序,只是我们通过来控制不同的旋转时间,速度还有力度大小来控制这个洗衣的过程,它的机械部分很简单,核心主要还是用程序控制的算法来组成。

当然其中一些旋转的力度和速度的大小,这些都是经验,时间点的把握,正反旋转,等等通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输出参数来获得最好的洗涤效果,这些经验性的东西,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践都可以获得。

而它的本质核心控制程序是很简单的,要是真写的话,一点都不复杂,估计也就是,几百行,顶多也就是几千行的程序。

洗衣机拆开之后,他的里边有三块主要的电路板。很容易分辨出来各个电路板的功能和类型,其中一个是电源,如果你对电路有点熟悉的话,一眼就能看出来,它其实就是一个开关电源。第二个是控制板,这是整个电路的核心部分,上面包括用来输入的按键,显示屏幕,上面最核心的就是一块CPU了,其实就是一个单片机,看了一下上面的编号,是瑞萨电子的一个16位的控制器。如果你想仔细研究一下,它的具体型号是R5F212A7SNFA,洗衣机的型号是海尔XQS85-BZ1318

最后一块电路板是用来驱动无刷电机的。如果你玩过无人机的话就会知道,每一个无刷电机都需要一个电调来控制。因为无刷电机线圈并不旋转,旋转的是外边的磁体,我们需要在线圈之间不停的变换电流。比如说三个线圈,我们在这些线圈之间不停的变换电流产生交替的磁场,使得电机的外边的永磁体到达当前线圈的时候刚好它的磁场是向着一个方向旋转的力,这样就会持续旋转下去。

当然还有一些老式的洗衣机用的是普通的直流电动机,就没有那么复杂的控制电路了。为什么要用无刷电机呢,因为无刷电机方便调速,不用使用那些麻烦的机械传动和调速装置,所以结构简单,故障率低。旋转的时候可以逐渐提速,震动和噪音也比较小。可以精确控制,正转反转,洗涤效果也要好一些,也能节省一部分电。同时也方便自动化控制,一个桶能洗能脱,所以都号称全自动。

如果你对无刷电机不太了解,那你对它的一些市场营销术语可能是会有一些耳闻的。不管是洗衣机还是空调,都可以看到广告上天天忽悠的变频技术。他们所谓的变频技术,其实核心用的就是无刷电机。通过不同的开关频率来调节无刷电机的旋转速度,所以叫做变频。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件就是水位传感器,在整个洗衣控制程序中,监测当前水位的高低是很重要的一个输入参数。水位传感器大部分的实现是用空气的压力变化,来估算按水位的高低。桶下边有一个气室,水位改变时这个气室的压力会产生变化,通过一个塑料管道连到上面,上面有一个薄片,在不同压力下会上下移动,通过在磁场中的移动产生不同电流来获取压力大小。

前面说了一大堆基本原理吧,那么,这个洗衣机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他的表现是,各个程序输入输出都是正常的,唯独到了洗涤的时候,下边的电机转不动。很容易就能猜出来,下边无刷电机的驱动电路出了问题。拆开看了一下,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有很多,最大的可能应该是里边的几个大功率三极管出了问题,就是带着散热片的那几个。这几个晶体管估计是用来控制无刷电机线圈的开关,当然也有可能是旁边的大电容出了问题。

整个板都是被胶给封住的,上面的器件如果坏了,去买的话也比较麻烦。手上工具也不多,不好检测。然而一顿搜索之后发现,淘宝上居然有人直接卖里边的电路板,不管是电源板还是下边的驱动板都有,中国人果然赚钱思维很强啊。

好吧,花了90块钱买了块驱动板换上洗衣机就好了,不能算是我修好的,花钱换了个模块吧,哈哈,说出来有点丢人。

简单估算一下一台洗衣机的成本吧,里边这些电路其实成本很低的。电子相关的部分加起来顶多一两百。电机和滚筒加上外边的外壳,这些估计也就几百块钱,里面的器件的具体型号,在网上搜索的话,都可以找到大致的价格,要是批量买的话,肯定会更便宜。它的核心控制程序,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的话,写起来比平时做的大部分软件都要简单得多,主要还是要有耐心的调各种参数。根据不同的经验和反馈来调整控制程序的每一个细节。

所以这样算下来,成本可以做到几百块的洗衣机,如果卖的话可以卖到几千块。这利润其实是很高的,比雷布斯做手机的利润要高得多。所以何苦辛辛苦苦的做那些手机呢,天天搞电路搞软件不停的修bug,几百人上千人的研发团队天天累的要死。最重要的是利润很低,而这边做洗衣机的,那么简单的一个电路成本那么低,而且利润那么高。

所以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看起来比较高大上比较光鲜的那些东西,很牛的那些技术,其实有时候并不怎么赚钱,而那些看着不起眼的很土的东西,却天天在闷声发大财。

所以技术人员一定要多研究一下这个市场,最重要的是,一个产品一项服务如何解决用户的需求,怎么样把东西给销售出去。赚钱跟技术含量,并不是对等的。而且什么是技术呢?这个世界上能做出来的东西没有所谓的核心技术的高低,只要肯花时间慢慢搞,大部分东西都能搞出来的。

好吧,还忽略了一点,就是原理和工程化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差距要填满,看起来简单的东西,能够做成一个可以售卖的产品并不简单。任正非老板说过,“其实原子弹的核反应链式方程,初中生都学过,但是做成原子弹可不那么容易。基础科学看起来道理很简单,实施起来非常难。所以,在国外某项东西可能看起来是很小的发明,但是发明中套发明,再套发明,是数千项专利、上万项专利支撑了一个小小的零件。”

随着工艺的进步,现在手机芯片是越来越强大了,我们可以看到,苹果最新的soc里的晶体管数,已经将近100亿,这已经比台式机里英特尔的CPU的晶体管数要多了,如果看它的性能的话,用一些测试性能的软件,像geekbench,那么它的分数已经比很多中低端的PC性能要高了。而这仅仅是现在苹果在使用台积电的7纳米的工艺制造的soc,台积电的5纳米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今年也就是2020年我们就可以看到5纳米的芯片,5nm提供了更高的晶体管密度,更低的功耗,性能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这几年intel的工艺似乎是停滞了,这是导致桌面PC性能一直原地踏步的一个原因吧。我们都说intel是牙膏厂,出个新cpu性能甚至只有1%的提升,这也不能仅仅只怪罪于intel的设计部门。提升CPU每个时钟周期性能也就是ipc已经很难了。现在的大部分架构,指令都已经能做到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甚至加上一些超标量的技术,在一些循环内部,甚至IPC会小于一,如果继续压榨,仅仅靠架构来提升每个单独cpu的ipc,不会有多大的进展了。可能我们增加缓存或者一些其他方式能够提升一些性能,然而这只是通过降低内存IO的延迟来获得的,并不能说CPU本身的性能提升。所以简单的指责intel挤牙膏是不对的。造成intel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制程工艺这几年一直没有什么突破,从性能提升的角度看,工艺的进步远比架构上提升要来得快得多。

下面是不同厂商的制程工艺的晶体管密度

制程节点 大致晶体管密度 Transistor Density (MTr/mm² 百万每平方毫米)
TSMC’s 5nm EUV 171.3
TSMC’s 7nm+ EUV 115.8
Intel’s 10nm 100.8*
TSMC’s 7nm (Mobile) 96.5
Samsung’s 7nm EUV 95.3
TSMC’s 7nm (HPC) 66.7
Samsung’s 8nm 61.2
TSMC’s 10nm 60.3
Samsung’s 10nm 51.8
Intel’s 14nm 43.5
GlobalFoundries 12nm 36.7
TSMC’s 12nm 33.8
Samsung / GlobalFoundries 14nm 32.5
TSMC’s 16nm 28.2

台积电在10纳米工艺的时候已经跟intel差不多了,intel的10nm一直没有大规模量产,甚至性能还不及14nm,所以上面intel的10nm工艺后面有一个*号的意思就是说是估计,不能作为大规模量产的工艺来看待。如果10nm只能算并驾齐驱的话,那么在7纳米的时候台积电已经是毫无疑问的领先了,特别是n7p和n7+,晶体管密度甚至比intel的未量产的10nm都高。如果今年5纳米工艺能够大规模使用的话,英特尔基本上是被甩开了。未来几年之内,按照现在英特尔整个公司的状态,实在是很难看到他能够有大的新工艺突破的可能。

所以,从未来上看,包括桌面的PC,使用arm芯片作为CPU是一个趋势。如果AMD能够能够很争气的话,也许在桌面上还能让x86架构在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英特尔已经没指望了。其实amd现在也是台积电代工的,他的晶圆厂GlobalFoundries也就是格罗方德早就跟不上技术进步了。正是靠tsmc的代工使它现在开始逆袭,这也说明了工艺进步对cpu性能提升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amd这几年在架构上的优化,他们的每瓦功耗性能已经开始比intel高了。

这几年手机芯片性能提升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我们只是下意识的认为,它跟PC的性能差距还是很大,实际上这个差距已经很小了,随着新工艺的提升以及intel工艺的固步不前,很快我们就会看到比桌面更快的手机芯片出现。

在桌面上使用arm芯片,其实已经开始几年了,高通之前就把好几款移动soc发布为pc版,在一些低端上网本上采用。最近这几个月,微软刚发布的Surface Pro X上已经采用了高通的芯片。win 10也支持了在arm上运行,虽然说只是通过jit的即时编译,实时把x86的指令集转化为arm指令,并不是原生的exe就是arm代码。可以理解为模拟执行吧,性能损失肯定是有的。但是要注意到,Surface Pro X上的这颗高通的soc里面的显卡部分,计算能力可以达到2000 gflops,这已经是桌面中端显卡的级别了,比macbook pro上的intel的显卡快了两三倍。

至少目前看来,arm取代PC的趋势势不可挡,虽然说这需要时间。过去,从2010年到2020年花了差不多10年,arm在手机上站稳了脚跟,并且一步一步提升性能,现在已经没有人抱怨手机发热了,这10年的时间智能手机开始崛起和普及的时间。而且arm的性能已经一步步的提升到了接近PC的程度,在未来的十年,也就是2020年到2030年,这10年之间,可能的趋势是arm逐渐逐渐渗透到桌面里,当然这个10年里边可能会是两种芯片并存的状态,如果再往前看10年就是从2030年往后,我们很有可能看到arm占统治地位。

因为arm有一个特点,它是开放的。arm这家公司是直接把芯片ip直接授权给各种厂商,基于他们的指令集授权来生产自己的CPU和SOC,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结构。英特尔的x86架构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封闭的指令架构,只有英特尔一家公司采用这个指令集,而且它是有专利的。加上他授权过的AMD,基本上就是两家。私有的就意味着如果英特尔自己出了问题,他不能再引领技术的发展,x86几乎不可避免的会没落下去。即便是AMD可以顶上来,但是他所发挥的作用顶多只是延缓一下x86的寿命而已。

而且同等功耗下arm的性能更出色,arm之所以在移动设备上被广泛采用,就是因为他的功耗控制要好得多。这也意味着更好的能效比,intel的cpu有很大的历史包袱,这导致他们的cpu花大量的精力在维护对之前的兼容性上面。比如,英特尔的指令集是可变长度的,而arm是固定长度的,虽然可变长度有更好的代码密度,但在今天的巨大内存和硬盘空间上来看这基本可以忽略,有一个数据,intel的atom CPU,在指令的解码上,就要多消耗20%的能耗,而arm完全没有这部分电路。

现在arm在PC上使用的主要原因还是,它的性能不够好,然而现在intel这么不争气,工艺上再没有突破的话,arm很快就会在性能上领先英特尔。甚至现在苹果的最新芯片,如果只是从geekbench的跑分上来看的话,已经比很多intel的cpu要快了,要是给他再加一个风扇,设置更高的时钟频率,相信一定比这些桌面cpu更出色。

据说明年苹果就会推出一款基于arm的MacBook,应该不是因为苹果非要跟英特尔对着干,而是CPU这几年根本没有太大的性能提升。而且,英特尔的CPU集成的显卡,性能上一直都是MacBook的软肋,如果能用自己的arm芯片,不只是CPU性能上的提升,显卡的速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再加上功耗的降低,实在是没有理由怀疑苹果会用arm作为他们的选择,恐怕苹果也是对英特尔失望透了。加上arm再手机soc上的积累,比桌面拥有更高的集成度,更少的芯片,更低的功耗,以及未来的更高的性能。虽然目前下定论还早,但是等明年,苹果的新MacBook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看看出一些对比了。

其实还有一个趋势,那就是,新的芯片不一定非要用在PC上,手机同样可以运行PC的操作系统,因为手机的CPU性能越来越强大,手机的图形处理器速度也越来越快,现在已经接近了入门级PC的水平,如果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装一个桌面操作系统,在工作的时候可以直接连到手机上来进行,下班可以带回家接着工作,会很方便,因为你的一些各种各样的软件,以及偏好设置,包括一些资料东西,都放在一个地方,在家和工作环境来回切换的话,很多东西不需要来回麻烦的去找。既然手机的性能如此强大了,为什么不用它来作为桌面工作PC来用呢?如果我们不是用它来打游戏,不是用它来做一些特别很耗性能的工作,简单的办公应用,入门级的PC足够了,我们10年前用的电脑都够,更何况现在更快的处理器呢。

如何在手机上装一个桌面的操作系统?我们希望它是什么样子?这个系统除了支持手机上自己运行的小屏幕的系统,我们把它连接在外接显示器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运行桌面系统。就像是同一个系统带一个桌面端和一个手机端。

比如说我们手机的安卓系统,当他接到外接设备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它运行一个桌面端,手机上显示的还是手机端的桌面,而在电脑上显示的是另外一个桌面端,它是在同时运行的,就是说你在桌面端上打开一些办公应用的时候,是不影响手机的接电话发短信等功能。这是很可行的,我们可以把桌面端当成一个应用程序,运行在安卓上的一个应用程序,只是说,安卓需要在系统层做一个支持,加一个模式。只是不知道这些厂商什么时候才会加进去,Google应该还没有支持安卓这样的计划。

那能不能自己动手呢?也许这是个机会。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有好几种方式来实现,我们可以做一个类似于虚拟机的东西,通过一个APP来实现,这是在我们在windows和MAC上经常用的技术,装一个虚拟机,然后在虚拟机上装各种各样的系统。甚至不用模拟x86的指令,很多linux发行版直接都支持arm的。只需要虚拟出来一个环境。

不要忘了,安卓是运行在Linux内核上的,如果我们可以把Linux的一些权限开放出来,直接远程ssh上去,那么同样也可以在上面装各种各样的软件,用adb调试的时候有一个adb shell的命令就可以提供ssh访问,虽然adb的权限也不是root,但是已经可以执行大部分代码了,能不能在安卓上开放ssh呢?

我google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已经有人做了,而且还做得更好。比如Samsung DeX,Debian Noroot,Ubuntu Touch等。

我比较喜欢的是一个叫termux的app。它的大致的思路是,做一个安卓APP,这个APP实现一个简单的shell,或者说一个terminal。

简单的看了它的下代码,实现很简单,大部分都是一些Java层的UI,用来实现一个终端窗口输入和显示等交互,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他的c++实现很简单,只有一两百行,核心就是create process。先建一个伪终端,然后fork一下自己,然后exec调用命令行,把结果返回过去。这是很标准的一个,教科书般的,实现shell的方法。

你可能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terminal并没有什么用,但是不要忘了安卓的内核是基于Linux的。基于这个terminal我们有了可以执行本地代码的能力,因为安卓下边本身就支持c++实现本地代码,我们只是没有root权限,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到root权限,只要能运行二进制代码,我们虚拟一个linux的运行环境就够了,而且这个环境的性能并不会降低,因为它运行的是原生代码,并没有模拟层的存在,你可以认为这个APP就是它的沙盒,可以运行本地代码。而且安卓可以使用ndk来编译c++程序。我们只要在本地把相应的基本运行时库编译了,并按照linux的目录结构摆放,设置一些变量把他们指到正确的位置,就可以编译和执行各种各样的程序了。这些工具甚至不需要大的改动,只需要重新编译一下。现在termux下面已经有各种各样的编译好的pkg了,比如clang,这是一个C/C++编译器,有了编译器我们可以编译各种程序。大部分的包都可以在下面找到,比如python,php,nginx等一些常用的工具在下面都有。有人已经把x11这些图形库给打包了,你甚至可以在上面装ubuntu或者debian等一些Linux发行版。

这些Linux的发行版,本身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他们只是基于Linux内核,把一些常用的软件打包一下,做一些包管理器等等,仅此而已。实际上基于安卓,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新的Linux发行版本,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软件打包进去,甚至是图形化的桌面,这一切都在安卓上的一个APP的沙盒环境里运行,其实也是在安卓上运行,他拥有CPU执行的一切,没有的仅仅是无法直接读取手机的其他功能,调用安卓的一些API,可以优化一下,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环境。

随着手机的发展,存储也越来越大,我们现在看128g都是起步的配置,手机内存也到了主流的8g,这些都已经算是台式机的配置了,只要储存空间够大,我们就可以塞进去更多的东西,在安卓上再运行一个桌面环境,可以通过安卓的USB接口,连接外部设备,MacBook其实也就一个USB type-c接口,就可以连接所有的外设,安卓手机其实也是一样的。在未来我们只要兜里装一个手机,那么我们到处都可以连上显示器和键盘作为一个办公环境,当然如果觉得插线麻烦的话,通过ssh和vnc连接也是一样的。

等未来这一切都更清晰明朗一些的话,无论是谷歌还是苹果都是会看到这些趋势的,安卓和iOS都可能会加一个桌面版的模式,可以直接在系统级别实现,也有可能是基于一个APP上来运行,跟其他功能互不干涉,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甚至可能会出现,直接安装在手机上的桌面操作系统,如果你的旧手机不用了,换新手机了,那么旧手机就可以刷上一个桌面系统,这样就不用再买单独的电脑。

其实PC的小型化也是一个趋势,除非你追求性能,更快的游戏速度。像手机大小的PC,没有噪音,速度又不是很慢的话,足够写程序,其实也就够了。甚至随着一些接口的速度提升,比如USB 4.0标准都出来了,接口速度甚至能达到40Gbps,这么快的速度足够将显卡外接了,就像移动硬盘一样,把显卡作为外接设备,这样打游戏也不会存在性能不够的问题了。

简单总结一下,arm将逐渐取代x86,PC的小型化,微型化,甚至可以在手机上运行的桌面环境。

这些只是我对过去的观察思考,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它不一定会发生,然而,总结过去和预测将来,尝试抓住一些机会是重要的。就像那位戴眼镜的长者说过的,人的一生,不止要靠自己努力,也要考虑历史行程的影响。

当然写在这里的东西都是一些空泛的思考了,真正觉得有价值可执行去做的事情,是不会公开的。

以前埋头苦干太多,现在则需要多思考,大部分时间战略比战术重要。

过年回老家休息几天。荒芜的院子里到处都是树叶树枝。花了半天打扫了一下。然后点了一把火把这些东西都烧掉。

真是好久没有点过火了,望着熊熊火苗,我开始陷入了沉思。

有很多过于熟悉的东西,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不去问为什么。燃烧的火焰就是其中一个。

火为什么会燃烧会发光发热呢?显然它是一种化学反应,这是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

干枯的树叶和树枝,大部分都是由植物纤维构成。这些纤维是什么呢?是单糖形成的长链。本质上是碳氧氢这些元素组成的巨大的有机化合物。当燃烧发生时它们和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燃烧这个过程背后发生的基础的化学反应。

然而我们现在把这些基本的反应放在一边,而把目光仅仅聚焦于燃烧这个过程本身。

基于持续的观察,现在有几个有趣的事实,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首先,烟是往上冒的。你可能会说这是废话,我们当然都知道烟是往上冒的了。然而你还记得刚开始我们说的那句话吗?对于过于熟悉的东西,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而不去思考为什么。

烟的本质是什么?在植物纤维和氧气的剧烈反应当中,肯定会导致整个链条破碎,然后有一些短链或者分子团,会随着剧烈的反应提供的动能而被甩到空气中,这些短链的断开会导致整个物体的破碎,形成各种各样的小颗粒。如果这些小颗粒来不及与氧气彻底的反应,那么就会飘到空气中去。这些微小颗粒以及部分水分混合在一起就组成了烟雾。

如此看来,组成烟雾成分的分子量应该比空气的平均分子量要大得多。那为什么它会往上冒而不是往下沉呢?答案就是温度。

pv=nkt,压强体积不变的话,T升高就意味着n减小。更少的分子个数就意味着更低的密度。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密度减小。

密度减小就很显然了,我们的大气,就像水一样是有浮力的,这些热空气就会往上飘,往上浮,所以说烟是往上冒的,热气球跟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水的浮力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上下表面之间的水的压力差罢了,空气的浮力也是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还是地球的重力,因为重力导致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如果我们在太空无重力环境下点燃一支火柴或者一个蜡烛会是什么情况?应该不会产生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尖尖的火焰,因为整个燃烧表面压力都是均匀的,产生的火焰应该是球状的。

怀着这样的想法搜索了一下,果然是如我所猜测的那样,甚至可以看到拍的图片。

烟是往上冒的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利用,比如说烟囱。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可乐罐,两端各开一个口,我们在后面开口用一个很长的导管把它导到一个很高处,然后在前面开口的地方在里边放一些木柴在里面点燃,这个时候,烟一定是顺着后面开口往上冒的,而我们塞木材那个小口,就会只是空气往里面进。这是因为,膨胀的空气会往上浮,而他就会顺着那个导管往上走,往上走产生的吸力会使得空气从我们塞木材那个口里面流入。

而我们广大拥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每个民族造的房子里面都有高耸的烟囱,这样在厨房的屋子里面点火的时候,屋里是没有烟气的,只会顺着烟囱往外冒。

利用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构造一些很有趣的取暖装置,可惜在城市的房间里我们无法直接点燃火焰,即使你愿意点,也没有木材可以烧。

如果我们在野外点燃一个火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假如没有风的情况下,那么火也是往上冒的。周围的空气贴着地面,流向火焰的本身,这个流动的形状就像火字的下半部一样,所以点燃火堆的形状,就跟我们伟大的先人创造了火字一样。

第2个有趣的观察就是火焰是一个缓慢的化学反应过程,它与氧气的反应,有一个速度,缓慢的把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不是很快,但也不是很慢。恰巧是达到我们观察到火焰的那种程度。

这个恰到好处的反应速率,意味着我们可以用火焰来烹饪食物,利用火焰来锻造等等。所以我们不该忽略这个反应速率在我们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果这个反应速率过快,能量在一瞬间就被释放出来,那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爆炸。实际上爆炸也是化学反应,甚至那些炸药的能量密度并不一定比得上其他物质,但是它的反应速率是足够的快,以至于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所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些能量瞬间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如果反应速率过慢,我们就会感觉它像铁生锈或者说一些物体腐烂一样,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火焰。正是能量的速度释放得恰到好处,足够产生光和热,才生出了火焰。一系列的有机碳分子和空气分子的混合物,在一个我们可以见到的火焰的区域内部,发生反应,放出热量,产生我们可以看到的光。

所以如果你仔细的思考这些背后发生的过程,当你看着火焰的时候,看着火苗不停的上穿下穿,意识到背后那些分子剧烈运动碰撞达到更低能量的结构并放出光和热形成的一个区域,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第3个有趣的事情是大气中的氧气密度以及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植物以及燃烧之间的关系的平衡。

如果我们放任植物不停的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逐渐的被他耗尽。然而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二氧化碳却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百分比上。

这个原因也可以归结于植物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可能在很久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密度很高,但是植物的叶绿素不停的合成,直到达到我们今天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密度,基本上稳定下来。这个速度对植物来说很吃力,如果密度太低的话,植物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光合作用。

所以动物的消耗以及各种各样的燃烧,各种各样的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也许对整个生物圈的存在运行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不断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和植物现在光合作用的速率逐渐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也就是我们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密度。

我们可以从植物进化中看到一些端倪,我们现在有一些碳三植物和碳4植物。碳4植物的光合效率没有碳3植物高。碳4植物花费更大的能量精力,为的是可以在更低的二氧化碳密度下进行光合作用。之所以会进化出来碳4植物,可能就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越来越低,导致一些植物消亡,而一些新的植物进化产生吧。

然而人类不断的燃烧排放,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速率已经超过了之前动物们的速率,但是想必植物也会加快它们的光合作用的速率,很多人觉得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未必,可能植物会不断的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最后这个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很久,改天有时间的话单独再写一篇吧,现在只是随便突然想起了。

这篇文章是在火边用手机和语音写下的,现在火差不多结束了,所以文章也应该差不多结束了。有句话一直想装逼引用下,今天总算逮到机会了:“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好吧,如果你读过这首诗的话,应该知道其实用在这里是很不吉利的,然而我实在忍不住放弃这么好的装逼机会。

一直想在手机上有一个很方便的通过语音输入,写写东西的APP。可以在外边走路散步时记录一些想法。本来想自己写一个,因为时间精力不够,所以只是个想法。可能是觉得不好把这个东西,做成个产品盈利吧。自己用的话,又不能一两天内就能做完。所以就一直搁置着。后来发现了一个叫讯飞语记的app,大部分都能满足需求。没有了在电脑前坐着对颈椎的损害,又能很方便的记录一下走路散步时的想法,避免过段时间忘掉。这篇文章就是这么写下来的,记录之后又在电脑前简单的校验编辑了一下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地方,效率能提升不少。

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首先我们看看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物品,以及如何存储它们。
我们创造的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通过某种方式存储下来。比如说一本书。我们把文字写到书上,如果这本书不停的磨损,直到最后,无法阅读。我们称为这种介质,存储介质的损坏。然而书的内容本身,并不会因为介质的损坏而丢失。如果我们在这本书损毁之前重新印刷一本。那这本书依然是存在的,我们依然可以传到后世。
这本书的本质是它的内容里边的语言。而不是外在的存储介质。也就是说我们称为纸张书本的那种东西。
比如我们制造了一个马车,这个马车也会损毁。但是呢,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个马车的设计图纸,写在一本书里。这样我们只要有能读懂这本书的人的存在,就可以重新复制并生产出新的马车来。我们只能说我们间接的存储了马车这个东西吧。可是如果我们能生产一种自动组装并存储马车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本身它又能复制自身,又能读懂我们所写的马车的图纸。那么我们并不能完全说就是间接存储。

稍微离题远了一点,我们再回到开始的时候。
当然我们的文明有,或者说创造物有很多样式:一本书或者说一部著作,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幅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明的创造物,在当今的社会,我们都可以把它存储在计算机里。
我们就拿一部电影来举例吧,这个比较形象一点。这部电影可以被刻在光盘上,也可以被写入磁带中,当然也可以存储在硬盘里面,不管是磁盘还是固态硬盘,或者说U盘。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称为存储介质的那种东西,而电影本身是不变的。如果我们从数字化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串数字的组合,按顺序的数字的组合。只是这些数字可能会很大很大,我们从0到255为一个数字单位的话,那么这串数字可能有几十亿之多。但不管怎样,本质上它还是一串数字,不管他多大,但是它一定是有限度的。我们用这串数字来描述这部电影的本身。我们如果仔细的看一下计算机的存储,所有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串数字而已。不管是音乐还是图片还是文档,都是一串数字。我们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可以转化为这些音乐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把它给留存下来。
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文明,都可以用一串数字来表达,或者说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把它给存储下来。
知识的表达无非就是一串数字而已。有一些东西或者说电影啊,音乐啊,图片的这些东西,我们通过这些简单的方式是可以把它存储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把它数字化,这些东西包括比如说人的思维,人的记忆。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世界是纯唯物主义的世界。一切物质组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机械式的,那么我们的大脑本身只不过是各种分子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一种过程或者形态。我们可以通过记录这个化学反应的分子原子的状态结构,从而把它存储下来,它只不过是一串很长可能特别巨大的数字,但无论如何它是一串数字。
可能现在的科技手段无法达到,仅仅假设,我们有一种特殊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立体的扫描大脑的结构,把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的精确状态信息扫描出来,我们建一个三维的坐标轴,在坐标轴上把大脑的每一个相应位置的原子的类型状态信息记录下来,这可能是好几个数字,包括坐标,类型,状态,能量,速度,自旋等等。如果我们可以精确描述他的话,也许是几十个数字来描述一个原子吧,我们按照坐标轴顺序一个一个把这些原子的状态记录下来,这样就像我们在电脑里记录三维模型一样,用一串巨大的数字,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文件,把人类的大脑在一个时间点的精确三维快照给记录了下来。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把这串数字或者说它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给重现,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天能够把人的大脑分子级的重建。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把一个人的大脑状态保存,如果在1000年之后把它又重新通过分子重建。我们,是不是把这个人给重生了呢?
又或者说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躯体里大脑的状态,我们把这个人的大脑里的分子状态给重新调整,调整成另外一个人的大脑的结构,那么这个人是不是被我们称为或者说把灵魂给移植到这个人身上了呢?
这所有一切基本的假定就是这个世界是纯唯物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大脑的某个确定的状态结构,来定义人当时的思维状态或者说灵魂。
一个人,我们为什么把它称之为一个人?或者说我们怎么辨认出来一个人?无非是他的记忆,他的思维,他的生前的经历的事情的一个总和罢了。即使相貌声音100%相同,如果他不认识你也不知道当初的事情,你也不会认为他就是某个人。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记忆都存储在这个人的躯体之中,或者说这个人的大脑之中,只要这个人活着,那么这些记忆就能重新被唤起,或者说它通过周围的事物能够造成某种反应。
这么说来我们的灵魂或者说我们的自我,只不过是一串数字,可以被量化的一串数字,就像电影一样,能被储存在电脑的硬盘之中。
只要我们能够不断的重新构造人的躯体,能够将人的大脑分子级的重建,那么我们就可以保证一个人永生。
好吧,说的有点远了,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样子不太能接受,因为这样子的话我们人跟机器是没有区别的。
要记住的一点是,我们所有这些假设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世界是唯物的。这个世界就像钟表一样,滴答的向前进,所有物质形成的反应和结构就像流水一样不停的往前推进。之所以我们觉得未来是不确定的,只不过是这个世界足够的复杂,足够的复杂,以至于稍微一个变量,它的输入输出,属于几万亿计或者说更高的量级,这样子的话我们基本上无法追踪,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假象。
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先不在这篇文章里讨论这个事情。自从笛卡尔以来,这就是整个近代哲学的核心。
我们的一切都可以数字化,一切都可以存储,一个人的意识可以存储在硬盘里,虽然说他在硬盘里只是一种沉睡状态,无法进行思考,无法被唤醒。就像当时在被数字化之前的一个快照,如果我们重新用分子级重建这个人的躯体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意识一定是,一闪而过的从当初被数字化那一刻突然切换到新的一刻,他会突然发现:“我怎么变成这样子了?”
这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一些比如说,科学家哲学家,有丰富经验的机械师工匠,医生,教师等,把他们给数字化。这样我们就人类文明,我们就可以不是简单的纸张来存储,就可以避开一些学习的过程,我们只需要重建这些人的意识,重建这些数字化的当时的,我们人类称之为精英的那个群体。然而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些人一直重生。
这些被数字化的存储在硬盘上的这串数字,我们可以给他换个称呼,比如说有些我们之前的一些电影,音乐文档之类的,一个人的数字化的这串数字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灵魂。
人类的灵魂如果需要被重新读出来,那么我们就需要分子级的构建,人类的躯体,然后把他这份躯体构建之后,那么它就拥有当时的这个人的意志,这个人的思维,或者说这个人的灵魂。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电脑里把它读出来的?或者说我们灵魂就在电脑里存着,也许可以吧,我们可以模拟这些分子间的化学反应,虽然这需要超出目前超级计算机能力的巨大的计算量。但理论上我们用这些机器来模拟当时大脑里的化学反应,以及用一些摄像头来模拟眼睛或者说身体,但是这个人一定会有所觉察,它没有躯体,所以说我们就不能100%复制这个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生存方式来构成人的新的生命。或者说存活于电脑中的人类,灵魂介质就是电脑。
就像哲学家们的那种缸中之脑的假设:一堆邪恶的科学家把你的大脑取出来放在营养器皿里,通过一堆电线连接进去,输入各种刺激,让你认为自己在存活,可以看到一个他们构造出来的真实世界。
包括这引申出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真实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如果你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所有发生的一切难道不是所谓的真实吗?
当然我们在电脑中,模拟大脑反应的这种方式,是否能真的来还原一个人,或者说让这个人能够真的拥有自我意识,这是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我们先不讨论这个吧。这里只是简单探讨一下,凭空的想象一下这些有趣的东西。
这样子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存储或者说把他的灵魂存储,但是只是静态的存储,如果想要这个灵魂进行思考进行活动的话,那么一定要有一个躯体或者另外一种机械结构,但是能让这些化学反应,当初大脑的化学反应得以进行,我们把这种介质不管是躯体还是一些机械的构造,称为灵魂介质。活着的人只不过是一种灵魂介质罢了,大脑的思维和记忆才真正定义一个人或者灵魂。
在一些人看起来这个想法似乎有点疯狂,但如果仔细想一下,也许如果我们当初假设这个世界是纯唯物的话,这个想法是可实现的。

我们在最后再探讨一下这个东西是否可实现,从我内心深处的直觉来看,这是不可行的。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把当时的大脑内的每一个分子原子进行记录的话,我们必须进行一个分子原子层级的扫描,三维的扫描,具体的位置,具体的状态以及当时的能量结构,但是如果你要深入到分子原子层级的话,去观察他们当时的状态,我们现在的物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你想精确的观察他们的状态,那么一定会对它造成破坏,或者我们物理上称之为的观察,就是说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的那种东西。我们无法同时精确的测定当时的能量状态以及位置。确定其中一个则会破坏另外一个,或者说我们世界的结构,取决于我们的观察状态。
至少在物理上,这个量子力学上的不确定性我们是已经证实了的,所以说我们要想精确地复制原子分子当时的结构,是不可能的。这并不符合物理规则。人类的自我意识或者说灵魂这种东西,可能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吧,至少我们目前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或者我们从今天来进行灵魂复制的这个过程来看,是很难实现的。你可以把我们进行这次复制的尝试,当成一个对我们世界或者说灵魂是否是确定性的一个推理。如果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存在,那么我们大脑就是不可以被100%窥探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假设我们世界有一位创造者或者说上帝的存在,他以某种法则或者行事的方式来保护我们这个世界,或者更深层次我们来看,是否真的存在灵魂这种东西呢?灵魂本身是构成我们世界结构或者说世界发展方向的一个决定性的东西。我们世界的前进方向取决于我们思维灵魂的观察状态。而不是纯分子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注意这里的灵魂只是代称,你可以理解为笛卡尔所谓的res cogitans思维之物的那种东西,或者其他某种东西。但绝不要理解为神话传说中的那个东西。
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我倾向于相信我们是有自由意识的,或者说自己能进行选择。这样我们的未来或者说我们的自我存在才有意义,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决定都是自己做出的,我们的自我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而不是某种化学反应或者说分子原子之间的,互相的碰撞反应的确定性未来造成的某种自我意识假象。

好久没更新了,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年底了,还是简单写写吧,不然又是一年。

这两年来疾病缠身。医学上确诊的是颈椎病,还有一些不能医学上确诊,对个人影响很大的亚健康状态疾病。

具体的说,叫颈椎失稳,用医生的话讲,颈部肌肉过于疲劳,致使控制脊柱能力减弱,导致的颈部脊椎不稳定,导致偶尔轻微颤抖。尤其是遇到一些大型货车导致的机械振动的时候,很难受。

失稳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会压迫颈部的椎动脉,致使大脑供血不够充分,当然头部有好几条动脉上去,压迫一条造不成大的影响。但我还是有一些明确感受到的症状,比如耳鸣,精力不足。

除了颈椎以外,其他问题还有,难以入睡,血压偏低,睡眠质量不好,肺部良性结节,糜烂性胃炎。自己怀疑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类风湿,检查的ccp3比正常值高出很多,不过其他一些类风湿指标都是正常,医生不下结论。

好了,说完结果,按照时间叙述一下吧。

16年中下旬,身体开始不适,天天晚上睡不着觉,精神难以集中,耳鸣,难受。精神上也有一些压力和冲击,搞了个app,刚开始有点收入,就被google封掉了,郁闷是自然。

当时可能有一些疲劳过度。眼睛有时看显示器会感觉到轻微的抖动,现在想想,应该是颈椎不稳定压迫血管,随着心跳形成的抖动。

后边我清楚的能感觉到情绪都有变化了,整个人变得提不起精神,很容易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每天很压抑难受。去深圳的医院看,医生说我是压力过大,不过从自身来讲,能清晰的感觉出精神因素只占一小部分,更多是身体发生了病理变化,可惜当时一直找不到原因。

也许是上帝看我每天思虑太多,给大脑降降频率。

十一月份后去了成都大半年。四川盆地这种地方,天天都是雾霾,看不到太阳,古语有云蜀犬吠日,应该有一定事实根据。

成都气候湿冷,症状更加明显。还有一些恶心呕吐的感觉。加上整个城市到处搞基建,晚上大车嗡嗡作响,更是睡不着。甚至经常性的有一些心悸,那种感觉非常不好,让人觉得猝死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不过成都的医院倒是比深圳好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在那边检查出来的。经颅多普勒结果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就像调试程序,这个结果把bug的范围大大缩小。

当时看了好多资料,买了一个血氧饱和度仪,每天测试。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8%左右,95%以下都是偏低的,低于90%就属于缺氧状态了。我只在92%左右徘徊。同时血压偏低,心率也偏高,平均90多每分钟。记得那时候有一次跟朋友去打篮球,剧烈跑动之后,心脏跳的太快,声音也有点不正常,站在旁边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恢复。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一直这种强度持续下去,人是有可能挂掉的。

之前体检,胆红素一直偏高,总胆红素有四十多,主要是间接胆红素高。好几年一直都是。当时检查肝脏没有什么问题,也没太在意。

我们知道血液是主要是功能之一是运输氧气,结合氧的主要载体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每一条肽链结合一个血红素。如果仔细观察血红素的结构,会发现它是一个卟啉环,中间结合了一个铁离子,主要是靠这个亚铁离子结合氧气的。我们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的,就是因为这个铁离子的缘故。

如果我们再观察一下胆红素的结构,会发现很有意思,它基本就是血红素那个卟啉环拆开的产物。人体内确实是这个过程,红细胞死亡后,血红素被分解,产物就是胆红素。但这个过程有很多中间环节,先是生成胆绿素,然后是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被肝脏合成直接胆红素。

一般胆红素偏高被认作是肝脏的疾病,但肝脏如果没有问题呢?其实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在排除自身肝脏问题不大之后,我猜测可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血性贫血,因为这能解释血氧饱和度低,胆红素高等大部分异常。

于是,去医院把贫血相关的检查做了一遍。结果跟猜测还是不同的。仅仅只有一项,结合珠蛋白偏低,其他各种溶血实验,都是正常结果。虽然正常更好,还是有些失望。就像找bug,好不容易快定位到问题了,却发现根本就搞错了方向。

后边随着在成都呆的时间变久,很多症状开始严重,如果bug有必现的结果,那就很容易调试了。这个时候颈椎开始疼痛难受。成都晚上渣土车比较多,特别是加速的时候,那种振动,听到之后感觉一抖一抖的,同时头也嗡嗡难受。眼睛看东西也觉得一抖一抖。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应该是颈椎失稳。后边又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C4/5,C5/6椎间盘突出,提示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可能”。这个时候,我也基本就确定认为,大部分就是颈椎病导致的。其余那些问题就没有再深究了。

还有一些小的变化,一开始我注意到了,但没当回事。

14年底,15年初在上海待了半年。当时发现上臂有一些很小的皮下红色的血丝。这种情况回到深圳以后,下臂也出现了。在深圳,夏天的时候,小腿上经常会觉得涨,偶尔发痒用手挠了之后,伤口一直很难好,很小的伤口,一直结痂。仔细观察了下这些情况的细节,猜测应该是毛细血管出问题了。看网上一些文章,可能是毛细血管太脆导致的,小腿上出现的可能叫紫癜。很小,症状也不明显,夏天过后就没有再出现。

另一个是手掌和手指的变化,16年9月份发现手掌上部,手指间隙连接的那一部分,开始有一些发肿,不是很明显,至少医生不认为是肿,因为自己有持续性的观察,确实是适度的肿了一些。后边也没有在意。

还有一些是手腕和手指偶尔会痛,这个在14年四五月份开始明显,因为鼠标键盘碰的比较多,猜测多半是疲劳引起的,没有深究。

另一个可观察到的变量是,之前在深圳的时候膝关节半月板磨损,走路多了会稍微有一些疼痛。但这个症状在上海呆那半年没有出现过。而且在上海,晚上一般加班到10点多,十二点左右睡觉。这种状态在深圳一直维持的话,近视是会加深的。但在上海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视疲劳也没有出现那么频繁了。一开始我猜测可能是上海的太阳紫外线没有深圳那么强烈,对眼睛伤害没有那么大。

回到深圳之后,夏天晚上很难入睡,而且睡眠质量很低,四五点钟会醒一次。中午如果不睡的话,就很难集中精力,比较难受。当时没注意,因为晚上状态好一些,反倒更加熬夜了。

中国岭南的夏天,有一种湿热,就是蒸着的那种感觉。刚到深圳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后边时间久了没有太注意。但随着身体健康的变化,开始对这种气候关注了起来。每年秋天的感觉是最好的。月份上,十一到五一,属于舒适状态。晚上睡眠质量也比较好一些。

直到后边在成都,各种症状都开始显现,最早开始查出来的是颈椎病。在成都的半年,基本什么事情都很难做进去,耳鸣难受,头疼,在电脑前坐一会就受不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病检查。记得还吸过一段时间的高压氧。

成都人喜欢吃辣的,据说可以抵抗湿冷。我的肠胃本来就不好,辣的吃得多了,拉肚子比较少,但刺激多了,导致胃糜烂出血。

在成都的时候手指也感觉略微有些变形,有点变粗。当时有一次约一个女生出去,她说我的手指看起来不错,我才注意到,成都人的手指都有点偏粗,眼袋也都比较重,可能是气候不好吧。

在成都更是难以入睡,早上四五点钟的时候会醒一次,然后睡着,但早上一直到八九点的时候睡眠质量稍微好一些。买了个手环监测,每天深度睡眠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还经常醒。

17年五月份回到了老家。当时房卡棋牌比较火,就想着到老家搞个麻将试试。结果年底刚开始测试,政策就开始偏紧。想想算了,棋牌这种东西政策风险太大,还是放弃吧。

不过在老家呆了半年,意外的发现身体好了很多,至少坐在电脑前写代码有一些精神了。

这个时候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河南的气候比较干燥,相对湿度低。而且经常出太阳。仔细想想这几年的各种因素,潮湿应该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心脏也好了很多,再也没有心悸过了,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了95%以上。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成都显然不是一个好地方,湿冷多雾的天气,对健康损害很大。

翻阅各种资料,所有这些症状跟类风湿的初期有些相符,如果真是的话,甚至以前眼睛干涩发痒等问题都可以解释。后来到医院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查测了一遍,结果并不是很明显。ANA抗核抗体可疑,其他基本正常,特异性比较强一点的CCP和AKA也都正常。

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对类风湿敏感度比较高的检测项目。人类的DNA编码的氨基酸中并没有瓜氨酸,所以正常的蛋白质内不含有它。类风湿的发病机制至今并不清楚,但是蛋白质的肽链里的某些氨基酸被瓜氨酸化之后引起产生自身抗体对对其进行攻击可能是主要原因。ccp就是通过检测这些抗体的含量来预测类风湿的可能性的。

然而我的ccp在各大排名靠前的医院内的检测结果在并不高。但是老家的一个三甲医院检测的CCP3却比正常值高很多。为了确认,我每隔一两个月检测一次,正常值20以内,而我的结果有50多的,也有100多的,都是高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CCP3是最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比正常CCP要敏感很多。如果一些大医院历史久,设备更新可能比不上新建的医院。后边再多去几个医院测试,不过大部分医生都说他们只有CCP,没有听说过CCP3。

暂且先将这些细节放到一边吧,现在身体多休息毕竟好了一些。

中国北方人的体质,可能不太适应南方气候。古代人们常说岭南多瘴痢之气,到那边很容得病死亡。《史记》有云“江南卑湿,丈夫早夭”,韩愈被贬潮州,大发感叹,“好收吾骨瘴江边”,可见对岭南畏惧之深。虽然现在一些传染性疾病比较容易控制了,但湿热气候仍然还是无法改变。

之前膝关节损伤,运动占一部分,气候应该也是有影响的,在北方就再也没有疼痛过。

人的一生有很多挫折不幸,比如女人造成的打击,如果把时间和注意力花在有趣的事情上,因为人的记忆机制,这些不开心很快就会减淡。再比如工作事业上的挫折,如果对人生有过仔细思考,这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有更好,没有也不会去沮丧,能吃饱肚子就足够了。

但是疾病的折磨却是每天不停的向大脑发出信号,这种持续的痛苦是最难熬的,无法做事,无法思考,真是生不如死的感觉,经常让人冒出自杀的念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舍弃,唯有健康不行。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之间”,看看地图上老家的位置,还真符合。好在健康情况在慢慢转好,希望新的一年会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