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老家休息几天。荒芜的院子里到处都是树叶树枝。花了半天打扫了一下。然后点了一把火把这些东西都烧掉。

真是好久没有点过火了,望着熊熊火苗,我开始陷入了沉思。

有很多过于熟悉的东西,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不去问为什么。燃烧的火焰就是其中一个。

火为什么会燃烧会发光发热呢?显然它是一种化学反应,这是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

干枯的树叶和树枝,大部分都是由植物纤维构成。这些纤维是什么呢?是单糖形成的长链。本质上是碳氧氢这些元素组成的巨大的有机化合物。当燃烧发生时它们和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燃烧这个过程背后发生的基础的化学反应。

然而我们现在把这些基本的反应放在一边,而把目光仅仅聚焦于燃烧这个过程本身。

基于持续的观察,现在有几个有趣的事实,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首先,烟是往上冒的。你可能会说这是废话,我们当然都知道烟是往上冒的了。然而你还记得刚开始我们说的那句话吗?对于过于熟悉的东西,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而不去思考为什么。

烟的本质是什么?在植物纤维和氧气的剧烈反应当中,肯定会导致整个链条破碎,然后有一些短链或者分子团,会随着剧烈的反应提供的动能而被甩到空气中,这些短链的断开会导致整个物体的破碎,形成各种各样的小颗粒。如果这些小颗粒来不及与氧气彻底的反应,那么就会飘到空气中去。这些微小颗粒以及部分水分混合在一起就组成了烟雾。

如此看来,组成烟雾成分的分子量应该比空气的平均分子量要大得多。那为什么它会往上冒而不是往下沉呢?答案就是温度。

pv=nkt,压强体积不变的话,T升高就意味着n减小。更少的分子个数就意味着更低的密度。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密度减小。

密度减小就很显然了,我们的大气,就像水一样是有浮力的,这些热空气就会往上飘,往上浮,所以说烟是往上冒的,热气球跟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水的浮力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上下表面之间的水的压力差罢了,空气的浮力也是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还是地球的重力,因为重力导致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如果我们在太空无重力环境下点燃一支火柴或者一个蜡烛会是什么情况?应该不会产生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尖尖的火焰,因为整个燃烧表面压力都是均匀的,产生的火焰应该是球状的。

怀着这样的想法搜索了一下,果然是如我所猜测的那样,甚至可以看到拍的图片。

烟是往上冒的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利用,比如说烟囱。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可乐罐,两端各开一个口,我们在后面开口用一个很长的导管把它导到一个很高处,然后在前面开口的地方在里边放一些木柴在里面点燃,这个时候,烟一定是顺着后面开口往上冒的,而我们塞木材那个小口,就会只是空气往里面进。这是因为,膨胀的空气会往上浮,而他就会顺着那个导管往上走,往上走产生的吸力会使得空气从我们塞木材那个口里面流入。

而我们广大拥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每个民族造的房子里面都有高耸的烟囱,这样在厨房的屋子里面点火的时候,屋里是没有烟气的,只会顺着烟囱往外冒。

利用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构造一些很有趣的取暖装置,可惜在城市的房间里我们无法直接点燃火焰,即使你愿意点,也没有木材可以烧。

如果我们在野外点燃一个火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假如没有风的情况下,那么火也是往上冒的。周围的空气贴着地面,流向火焰的本身,这个流动的形状就像火字的下半部一样,所以点燃火堆的形状,就跟我们伟大的先人创造了火字一样。

第2个有趣的观察就是火焰是一个缓慢的化学反应过程,它与氧气的反应,有一个速度,缓慢的把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不是很快,但也不是很慢。恰巧是达到我们观察到火焰的那种程度。

这个恰到好处的反应速率,意味着我们可以用火焰来烹饪食物,利用火焰来锻造等等。所以我们不该忽略这个反应速率在我们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果这个反应速率过快,能量在一瞬间就被释放出来,那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爆炸。实际上爆炸也是化学反应,甚至那些炸药的能量密度并不一定比得上其他物质,但是它的反应速率是足够的快,以至于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所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些能量瞬间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如果反应速率过慢,我们就会感觉它像铁生锈或者说一些物体腐烂一样,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火焰。正是能量的速度释放得恰到好处,足够产生光和热,才生出了火焰。一系列的有机碳分子和空气分子的混合物,在一个我们可以见到的火焰的区域内部,发生反应,放出热量,产生我们可以看到的光。

所以如果你仔细的思考这些背后发生的过程,当你看着火焰的时候,看着火苗不停的上穿下穿,意识到背后那些分子剧烈运动碰撞达到更低能量的结构并放出光和热形成的一个区域,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第3个有趣的事情是大气中的氧气密度以及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植物以及燃烧之间的关系的平衡。

如果我们放任植物不停的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逐渐的被他耗尽。然而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二氧化碳却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百分比上。

这个原因也可以归结于植物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可能在很久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密度很高,但是植物的叶绿素不停的合成,直到达到我们今天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密度,基本上稳定下来。这个速度对植物来说很吃力,如果密度太低的话,植物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光合作用。

所以动物的消耗以及各种各样的燃烧,各种各样的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也许对整个生物圈的存在运行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不断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和植物现在光合作用的速率逐渐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也就是我们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密度。

我们可以从植物进化中看到一些端倪,我们现在有一些碳三植物和碳4植物。碳4植物的光合效率没有碳3植物高。碳4植物花费更大的能量精力,为的是可以在更低的二氧化碳密度下进行光合作用。之所以会进化出来碳4植物,可能就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越来越低,导致一些植物消亡,而一些新的植物进化产生吧。

然而人类不断的燃烧排放,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速率已经超过了之前动物们的速率,但是想必植物也会加快它们的光合作用的速率,很多人觉得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未必,可能植物会不断的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最后这个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很久,改天有时间的话单独再写一篇吧,现在只是随便突然想起了。

这篇文章是在火边用手机和语音写下的,现在火差不多结束了,所以文章也应该差不多结束了。有句话一直想装逼引用下,今天总算逮到机会了:“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好吧,如果你读过这首诗的话,应该知道其实用在这里是很不吉利的,然而我实在忍不住放弃这么好的装逼机会。

一直想在手机上有一个很方便的通过语音输入,写写东西的APP。可以在外边走路散步时记录一些想法。本来想自己写一个,因为时间精力不够,所以只是个想法。可能是觉得不好把这个东西,做成个产品盈利吧。自己用的话,又不能一两天内就能做完。所以就一直搁置着。后来发现了一个叫xxxx的app,大部分都能满足需求。没有了在电脑前坐着对颈椎的损害,又能很方便的记录一下走路散步时的想法,避免过段时间忘掉。这篇文章就是这么写下来的,记录之后又在电脑前简单的校验编辑了一下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地方,效率能提升不少。

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首先我们看看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物品,以及如何存储它们。
我们创造的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通过某种方式存储下来。比如说一本书。我们把文字写到书上,如果这本书不停的磨损,直到最后,无法阅读。我们称为这种介质,存储介质的损坏。然而书的内容本身,并不会因为介质的损坏而丢失。如果我们在这本书损毁之前重新印刷一本。那这本书依然是存在的,我们依然可以传到后世。
这本书的本质是它的内容里边的语言。而不是外在的存储介质。也就是说我们称为纸张书本的那种东西。
比如我们制造了一个马车,这个马车也会损毁。但是呢,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个马车的设计图纸,写在一本书里。这样我们只要有能读懂这本书的人的存在,就可以重新复制并生产出新的马车来。我们只能说我们间接的存储了马车这个东西吧。可是如果我们能生产一种自动组装并存储马车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本身它又能复制自身,又能读懂我们所写的马车的图纸。那么我们并不能完全说就是间接存储。

稍微离题远了一点,我们再回到开始的时候。
当然我们的文明有,或者说创造物有很多样式:一本书或者说一部著作,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幅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明的创造物,在当今的社会,我们都可以把它存储在计算机里。
我们就拿一部电影来举例吧,这个比较形象一点。这部电影可以被刻在光盘上,也可以被写入磁带中,当然也可以存储在硬盘里面,不管是磁盘还是固态硬盘,或者说U盘。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称为存储介质的那种东西,而电影本身是不变的。如果我们从数字化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串数字的组合,按顺序的数字的组合。只是这些数字可能会很大很大,我们从0到255为一个数字单位的话,那么这串数字可能有几十亿之多。但不管怎样,本质上它还是一串数字,不管他多大,但是它一定是有限度的。我们用这串数字来描述这部电影的本身。我们如果仔细的看一下计算机的存储,所有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串数字而已。不管是音乐还是图片还是文档,都是一串数字。我们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可以转化为这些音乐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把它给留存下来。
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文明,都可以用一串数字来表达,或者说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把它给存储下来。
知识的表达无非就是一串数字而已。有一些东西或者说电影啊,音乐啊,图片的这些东西,我们通过这些简单的方式是可以把它存储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把它数字化,这些东西包括比如说人的思维,人的记忆。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世界是纯唯物主义的世界。一切物质组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机械式的,那么我们的大脑本身只不过是各种分子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一种过程或者形态。我们可以通过记录这个化学反应的分子原子的状态结构,从而把它存储下来,它只不过是一串很长可能特别巨大的数字,但无论如何它是一串数字。
可能现在的科技手段无法达到,仅仅假设,我们有一种特殊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立体的扫描大脑的结构,把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的精确状态信息扫描出来,我们建一个三维的坐标轴,在坐标轴上把大脑的每一个相应位置的原子的类型状态信息记录下来,这可能是好几个数字,包括坐标,类型,状态,能量,速度,自旋等等。如果我们可以精确描述他的话,也许是几十个数字来描述一个原子吧,我们按照坐标轴顺序一个一个把这些原子的状态记录下来,这样就像我们在电脑里记录三维模型一样,用一串巨大的数字,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文件,把人类的大脑在一个时间点的精确三维快照给记录了下来。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把这串数字或者说它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给重现,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天能够把人的大脑分子级的重建。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把一个人的大脑状态保存,如果在1000年之后把它又重新通过分子重建。我们,是不是把这个人给重生了呢?
又或者说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躯体里大脑的状态,我们把这个人的大脑里的分子状态给重新调整,调整成另外一个人的大脑的结构,那么这个人是不是被我们称为或者说把灵魂给移植到这个人身上了呢?
这所有一切基本的假定就是这个世界是纯唯物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大脑的某个确定的状态结构,来定义人当时的思维状态或者说灵魂。
一个人,我们为什么把它称之为一个人?或者说我们怎么辨认出来一个人?无非是他的记忆,他的思维,他的生前的经历的事情的一个总和罢了。即使相貌声音100%相同,如果他不认识你也不知道当初的事情,你也不会认为他就是某个人。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记忆都存储在这个人的躯体之中,或者说这个人的大脑之中,只要这个人活着,那么这些记忆就能重新被唤起,或者说它通过周围的事物能够造成某种反应。
这么说来我们的灵魂或者说我们的自我,只不过是一串数字,可以被量化的一串数字,就像电影一样,能被储存在电脑的硬盘之中。
只要我们能够不断的重新构造人的躯体,能够将人的大脑分子级的重建,那么我们就可以保证一个人永生。
好吧,说的有点远了,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样子不太能接受,因为这样子的话我们人跟机器是没有区别的。
要记住的一点是,我们所有这些假设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世界是唯物的。这个世界就像钟表一样,滴答的向前进,所有物质形成的反应和结构就像流水一样不停的往前推进。之所以我们觉得未来是不确定的,只不过是这个世界足够的复杂,足够的复杂,以至于稍微一个变量,它的输入输出,属于几万亿计或者说更高的量级,这样子的话我们基本上无法追踪,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假象。
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先不在这篇文章里讨论这个事情。自从笛卡尔以来,这就是整个近代哲学的核心。
我们的一切都可以数字化,一切都可以存储,一个人的意识可以存储在硬盘里,虽然说他在硬盘里只是一种沉睡状态,无法进行思考,无法被唤醒。就像当时在被数字化之前的一个快照,如果我们重新用分子级重建这个人的躯体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意识一定是,一闪而过的从当初被数字化那一刻突然切换到新的一刻,他会突然发现:“我怎么变成这样子了?”
这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一些比如说,科学家哲学家,有丰富经验的机械师工匠,医生,教师等,把他们给数字化。这样我们就人类文明,我们就可以不是简单的纸张来存储,就可以避开一些学习的过程,我们只需要重建这些人的意识,重建这些数字化的当时的,我们人类称之为精英的那个群体。然而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些人一直重生。
这些被数字化的存储在硬盘上的这串数字,我们可以给他换个称呼,比如说有些我们之前的一些电影,音乐文档之类的,一个人的数字化的这串数字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灵魂。
人类的灵魂如果需要被重新读出来,那么我们就需要分子级的构建,人类的躯体,然后把他这份躯体构建之后,那么它就拥有当时的这个人的意志,这个人的思维,或者说这个人的灵魂。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电脑里把它读出来的?或者说我们灵魂就在电脑里存着,也许可以吧,我们可以模拟这些分子间的化学反应,虽然这需要超出目前超级计算机能力的巨大的计算量。但理论上我们用这些机器来模拟当时大脑里的化学反应,以及用一些摄像头来模拟眼睛或者说身体,但是这个人一定会有所觉察,它没有躯体,所以说我们就不能100%复制这个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生存方式来构成人的新的生命。或者说存活于电脑中的人类,灵魂介质就是电脑。
就像哲学家们的那种缸中之脑的假设:一堆邪恶的科学家把你的大脑取出来放在营养器皿里,通过一堆电线连接进去,输入各种刺激,让你认为自己在存活,可以看到一个他们构造出来的真实世界。
包括这引申出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真实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如果你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所有发生的一切难道不是所谓的真实吗?
当然我们在电脑中,模拟大脑反应的这种方式,是否能真的来还原一个人,或者说让这个人能够真的拥有自我意识,这是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我们先不讨论这个吧。这里只是简单探讨一下,凭空的想象一下这些有趣的东西。
这样子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存储或者说把他的灵魂存储,但是只是静态的存储,如果想要这个灵魂进行思考进行活动的话,那么一定要有一个躯体或者另外一种机械结构,但是能让这些化学反应,当初大脑的化学反应得以进行,我们把这种介质不管是躯体还是一些机械的构造,称为灵魂介质。活着的人只不过是一种灵魂介质罢了,大脑的思维和记忆才真正定义一个人或者灵魂。
在一些人看起来这个想法似乎有点疯狂,但如果仔细想一下,也许如果我们当初假设这个世界是纯唯物的话,这个想法是可实现的。

我们在最后再探讨一下这个东西是否可实现,从我内心深处的直觉来看,这是不可行的。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把当时的大脑内的每一个分子原子进行记录的话,我们必须进行一个分子原子层级的扫描,三维的扫描,具体的位置,具体的状态以及当时的能量结构,但是如果你要深入到分子原子层级的话,去观察他们当时的状态,我们现在的物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你想精确的观察他们的状态,那么一定会对它造成破坏,或者我们物理上称之为的观察,就是说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的那种东西。我们无法同时精确的测定当时的能量状态以及位置。确定其中一个则会破坏另外一个,或者说我们世界的结构,取决于我们的观察状态。
至少在物理上,这个量子力学上的不确定性我们是已经证实了的,所以说我们要想精确地复制原子分子当时的结构,是不可能的。这并不符合物理规则。人类的自我意识或者说灵魂这种东西,可能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吧,至少我们目前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或者我们从今天来进行灵魂复制的这个过程来看,是很难实现的。你可以把我们进行这次复制的尝试,当成一个对我们世界或者说灵魂是否是确定性的一个推理。如果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存在,那么我们大脑就是不可以被100%窥探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假设我们世界有一位创造者或者说上帝的存在,他以某种法则或者行事的方式来保护我们这个世界,或者更深层次我们来看,是否真的存在灵魂这种东西呢?灵魂本身是构成我们世界结构或者说世界发展方向的一个决定性的东西。我们世界的前进方向取决于我们思维灵魂的观察状态。而不是纯分子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注意这里的灵魂只是代称,你可以理解为笛卡尔所谓的res cogitans思维之物的那种东西,或者其他某种东西。但绝不要理解为神话传说中的那个东西。
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我倾向于相信我们是有自由意识的,或者说自己能进行选择。这样我们的未来或者说我们的自我存在才有意义,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决定都是自己做出的,我们的自我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而不是某种化学反应或者说分子原子之间的,互相的碰撞反应的确定性未来造成的某种自我意识假象。

好久没更新了,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年底了,还是简单写写吧,不然又是一年。

这两年来疾病缠身。医学上确诊的是颈椎病,还有一些不能医学上确诊,对个人影响很大的亚健康状态疾病。

具体的说,叫颈椎失稳,用医生的话讲,颈部肌肉过于疲劳,致使控制脊柱能力减弱,导致的颈部脊椎不稳定,导致偶尔轻微颤抖。尤其是遇到一些大型货车导致的机械振动的时候,很难受。

失稳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会压迫颈部的椎动脉,致使大脑供血不够充分,当然头部有好几条动脉上去,压迫一条造不成大的影响。但我还是有一些明确感受到的症状,比如耳鸣,精力不足。

除了颈椎以外,其他问题还有,难以入睡,血压偏低,睡眠质量不好,肺部良性结节,糜烂性胃炎。自己怀疑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类风湿,检查的ccp3比正常值高出很多,不过其他一些类风湿指标都是正常,医生不下结论。

好了,说完结果,按照时间叙述一下吧。

16年中下旬,身体开始不适,天天晚上睡不着觉,精神难以集中,耳鸣,难受。精神上也有一些压力和冲击,搞了个app,刚开始有点收入,就被google封掉了,郁闷是自然。

当时可能有一些疲劳过度。眼睛有时看显示器会感觉到轻微的抖动,现在想想,应该是颈椎不稳定压迫血管,随着心跳形成的抖动。

后边我清楚的能感觉到情绪都有变化了,整个人变得提不起精神,很容易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每天很压抑难受。去深圳的医院看,医生说我是压力过大,不过从自身来讲,能清晰的感觉出精神因素只占一小部分,更多是身体发生了病理变化,可惜当时一直找不到原因。

也许是上帝看我每天思虑太多,给大脑降降频率。

十一月份后去了成都大半年。四川盆地这种地方,天天都是雾霾,看不到太阳,古语有云蜀犬吠日,应该有一定事实根据。

成都气候湿冷,症状更加明显。还有一些恶心呕吐的感觉。加上整个城市到处搞基建,晚上大车嗡嗡作响,更是睡不着。甚至经常性的有一些心悸,那种感觉非常不好,让人觉得猝死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不过成都的医院倒是比深圳好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在那边检查出来的。经颅多普勒结果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就像调试程序,这个结果把bug的范围大大缩小。

当时看了好多资料,买了一个血氧饱和度仪,每天测试。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8%左右,95%以下都是偏低的,低于90%就属于缺氧状态了。我只在92%左右徘徊。同时血压偏低,心率也偏高,平均90多每分钟。记得那时候有一次跟朋友去打篮球,剧烈跑动之后,心脏跳的太快,声音也有点不正常,站在旁边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恢复。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一直这种强度持续下去,人是有可能挂掉的。

之前体检,胆红素一直偏高,总胆红素有四十多,主要是间接胆红素高。好几年一直都是。当时检查肝脏没有什么问题,也没太在意。

我们知道血液是主要是功能之一是运输氧气,结合氧的主要载体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每一条肽链结合一个血红素。如果仔细观察血红素的结构,会发现它是一个卟啉环,中间结合了一个铁离子,主要是靠这个亚铁离子结合氧气的。我们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的,就是因为这个铁离子的缘故。

如果我们再观察一下胆红素的结构,会发现很有意思,它基本就是血红素那个卟啉环拆开的产物。人体内确实是这个过程,红细胞死亡后,血红素被分解,产物就是胆红素。但这个过程有很多中间环节,先是生成胆绿素,然后是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被肝脏合成直接胆红素。

一般胆红素偏高被认作是肝脏的疾病,但肝脏如果没有问题呢?其实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在排除自身肝脏问题不大之后,我猜测可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血性贫血,因为这能解释血氧饱和度低,胆红素高等大部分异常。

于是,去医院把贫血相关的检查做了一遍。结果跟猜测还是不同的。仅仅只有一项,结合珠蛋白偏低,其他各种溶血实验,都是正常结果。虽然正常更好,还是有些失望。就像找bug,好不容易快定位到问题了,却发现根本就搞错了方向。

后边随着在成都呆的时间变久,很多症状开始严重,如果bug有必现的结果,那就很容易调试了。这个时候颈椎开始疼痛难受。成都晚上渣土车比较多,特别是加速的时候,那种振动,听到之后感觉一抖一抖的,同时头也嗡嗡难受。眼睛看东西也觉得一抖一抖。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应该是颈椎失稳。后边又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C4/5,C5/6椎间盘突出,提示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可能”。这个时候,我也基本就确定认为,大部分就是颈椎病导致的。其余那些问题就没有再深究了。

还有一些小的变化,一开始我注意到了,但没当回事。

14年底,15年初在上海待了半年。当时发现上臂有一些很小的皮下红色的血丝。这种情况回到深圳以后,下臂也出现了。在深圳,夏天的时候,小腿上经常会觉得涨,偶尔发痒用手挠了之后,伤口一直很难好,很小的伤口,一直结痂。仔细观察了下这些情况的细节,猜测应该是毛细血管出问题了。看网上一些文章,可能是毛细血管太脆导致的,小腿上出现的可能叫紫癜。很小,症状也不明显,夏天过后就没有再出现。

另一个是手掌和手指的变化,16年9月份发现手掌上部,手指间隙连接的那一部分,开始有一些发肿,不是很明显,至少医生不认为是肿,因为自己有持续性的观察,确实是适度的肿了一些。后边也没有在意。

还有一些是手腕和手指偶尔会痛,这个在14年四五月份开始明显,因为鼠标键盘碰的比较多,猜测多半是疲劳引起的,没有深究。

另一个可观察到的变量是,之前在深圳的时候膝关节半月板磨损,走路多了会稍微有一些疼痛。但这个症状在上海呆那半年没有出现过。而且在上海,晚上一般加班到10点多,十二点左右睡觉。这种状态在深圳一直维持的话,近视是会加深的。但在上海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视疲劳也没有出现那么频繁了。一开始我猜测可能是上海的太阳紫外线没有深圳那么强烈,对眼睛伤害没有那么大。

回到深圳之后,夏天晚上很难入睡,而且睡眠质量很低,四五点钟会醒一次。中午如果不睡的话,就很难集中精力,比较难受。当时没注意,因为晚上状态好一些,反倒更加熬夜了。

中国岭南的夏天,有一种湿热,就是蒸着的那种感觉。刚到深圳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后边时间久了没有太注意。但随着身体健康的变化,开始对这种气候关注了起来。每年秋天的感觉是最好的。月份上,十一到五一,属于舒适状态。晚上睡眠质量也比较好一些。

直到后边在成都,各种症状都开始显现,最早开始查出来的是颈椎病。在成都的半年,基本什么事情都很难做进去,耳鸣难受,头疼,在电脑前坐一会就受不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病检查。记得还吸过一段时间的高压氧。

成都人喜欢吃辣的,据说可以抵抗湿冷。我的肠胃本来就不好,辣的吃得多了,拉肚子比较少,但刺激多了,导致胃糜烂出血。

在成都的时候手指也感觉略微有些变形,有点变粗。当时有一次约一个女生出去,她说我的手指看起来不错,我才注意到,成都人的手指都有点偏粗,眼袋也都比较重,可能是气候不好吧。

在成都更是难以入睡,早上四五点钟的时候会醒一次,然后睡着,但早上一直到八九点的时候睡眠质量稍微好一些。买了个手环监测,每天深度睡眠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还经常醒。

17年五月份回到了老家。当时房卡棋牌比较火,就想着到老家搞个麻将试试。结果年底刚开始测试,政策就开始偏紧。想想算了,棋牌这种东西政策风险太大,还是放弃吧。

不过在老家呆了半年,意外的发现身体好了很多,至少坐在电脑前写代码有一些精神了。

这个时候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河南的气候比较干燥,相对湿度低。而且经常出太阳。仔细想想这几年的各种因素,潮湿应该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心脏也好了很多,再也没有心悸过了,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了95%以上。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成都显然不是一个好地方,湿冷多雾的天气,对健康损害很大。

翻阅各种资料,所有这些症状跟类风湿的初期有些相符,如果真是的话,甚至以前眼睛干涩发痒等问题都可以解释。后来到医院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查测了一遍,结果并不是很明显。ANA抗核抗体可疑,其他基本正常,特异性比较强一点的CCP和AKA也都正常。

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对类风湿敏感度比较高的检测项目。人类的DNA编码的氨基酸中并没有瓜氨酸,所以正常的蛋白质内不含有它。类风湿的发病机制至今并不清楚,但是蛋白质的肽链里的某些氨基酸被瓜氨酸化之后引起产生自身抗体对对其进行攻击可能是主要原因。ccp就是通过检测这些抗体的含量来预测类风湿的可能性的。

然而我的ccp在各大排名靠前的医院内的检测结果在并不高。但是老家的一个三甲医院检测的CCP3却比正常值高很多。为了确认,我每隔一两个月检测一次,正常值20以内,而我的结果有50多的,也有100多的,都是高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CCP3是最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比正常CCP要敏感很多。如果一些大医院历史久,设备更新可能比不上新建的医院。后边再多去几个医院测试,不过大部分医生都说他们只有CCP,没有听说过CCP3。

暂且先将这些细节放到一边吧,现在身体多休息毕竟好了一些。

中国北方人的体质,可能不太适应南方气候。古代人们常说岭南多瘴痢之气,到那边很容得病死亡。《史记》有云“江南卑湿,丈夫早夭”,韩愈被贬潮州,大发感叹,“好收吾骨瘴江边”,可见对岭南畏惧之深。虽然现在一些传染性疾病比较容易控制了,但湿热气候仍然还是无法改变。

之前膝关节损伤,运动占一部分,气候应该也是有影响的,在北方就再也没有疼痛过。

人的一生有很多挫折不幸,比如女人造成的打击,如果把时间和注意力花在有趣的事情上,因为人的记忆机制,这些不开心很快就会减淡。再比如工作事业上的挫折,如果对人生有过仔细思考,这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有更好,没有也不会去沮丧,能吃饱肚子就足够了。

但是疾病的折磨却是每天不停的向大脑发出信号,这种持续的痛苦是最难熬的,无法做事,无法思考,真是生不如死的感觉,经常让人冒出自杀的念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舍弃,唯有健康不行。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之间”,看看地图上老家的位置,还真符合。好在健康情况在慢慢转好,希望新的一年会更好吧。

今天调程序时发现有个辽宁的IP一直在连ssh,看了下log,居然尝试了几千次root密码。

真是够恶心的,外网各种攻击都有。

直接把这个ip给加到hosts.deny里了

我在想,如果写个脚本,自动分析log文件,解析出每个ip尝试密码的次数。如果尝试次数超过8次,就自动添加到屏蔽列表里,这样安全性就能大大提升。

搜索了下,还真有人写了这样的工具,叫DenyHosts,有兴趣可以自行google之

技术永远都是辅助人类社会的,人们总是尽可能的倾向于使用技术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停车场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使用新技术不停的优化它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籍此一窥商业社会和技术的相辅相成。

原始的停车场是什么样子?不好说,但一定会是有围栏之类的,有一个出口和入口,人们用一些障碍物挡住出入,进去的话,工作人员会在一张纸质表格上记下了车牌号,入场时间,出来的时候根据车牌号查找,计算相应的费用。或者给车主一个纸质卡片,记下入场时间和编码,出来的时候相互对照,计时收费。这种类似的停车场现在在一些地方也可以看到。

去除枝节,停车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我有一块地方,你可以过来停车,但我要计时收费。

围起来是防止有些人停车不付费。一个出口一个入口也方便管理。主要的麻烦在于计算停靠时间。

每辆车有个一车牌标记,可以通过记录车牌号的出入场时间,计算出来费用。对人类的传统解决方案来说,雇佣一两个人,这些人专门记录收费即可。

但是如果一个停车场足够的大,那个一两个人就会显得有些不够。几百辆车,在纸质记录表格上来回查找,手动计算费用,确实很费时费力,还会导致出场结算的时候车辆堵塞。

也可以把时间写在一张卡片上,把这张卡片交给车主,出来的时候直接看时间就可以避免车牌号查找。但这样可能引入车主作弊,虽然这是小概率事件。

ok,计算机出现了,可以通过一些电子技术来解决,入场的时候,发给车主一个电子标记,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rfid卡,然后在计算机上自动记录下来这个id的入场时间,出来的时候读取rfid的标记,计算机自动查找,根据费率计算出来费用,然后工作人员放行。

这个过程里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动化起来,比如,取卡,可以用机器自动吐出,司机只需要按下按钮就可以自助取卡。在比如,道闸,拿卡后可以使用电机自动拉起。出来缴费后也可以自动打开。

整个过程都可以电子自动化,唯一需要人的环节是收费和找零。这样一个大型停车场可以只需要一两个人手就可以了。

那月卡怎么办呢,比如很多小区和写字楼的停车场?很简单,直接发一个固定的rfid卡就行了,每次进出的时候刷。现在还有更方便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一个蓝牙发射器,放到车上,当车靠近道闸时,自动读取发射器的id,自动打开道闸,这样停车场就可完全自动化起来,不需要多余的人手。

以上大致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停车场的样子,很多人会比较熟悉。

最近一两年出现了一些新技术,似乎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是微信停车,拿卡的时候,卡上有一个二维码,出来前扫码直接支付,避免了在出口付费找零的麻烦。确实方便了很多。

还有一种是通过模式识别,自动识别车牌号,出场前扫下印在停车场内的二维码,输入车牌号,直接支付。这样连取卡拿卡都省了。

另一个解决的更完全,也是自动识别车牌,不同的是,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在账户里绑定自己的车牌号,充值进去一定的钱。每次进出场,车牌自动识别,上传到服务器上,自动扣款。这样什么都省了,开进去开出来,完全没有任何冗余环节。只不过需要时不时的向app充值。

微信或者支付宝钱包完全可以包含一个这样的功能,绑定下车牌号,自动支付,或者跟第三方这些公司合作,提供支付平台和入口,第三方公司负责设备和场地的推广。

有人会说,这样方便是方便,万一要是没带手机或者没有网络怎么办?当然,这些停车场都有备用方案,只要到中心收费处报一下自己的车牌号,给现金就是了。

自动车牌识别很早就用在停车场了,记得之前上海宝山有个家乐福就是,车辆进入,摄像头拍照,识别之后,自动打印一个包含条码的小票,出来的时候扫描条码就行了。这个跟拿卡比起来其实优势不大。

因为移动支付兴起之后,这些技术才能综合运用到一起,形成更方便的解决方案。

长远看来,完全自动化支付的停车场是趋势,但我们社会的改造和更新会比较慢一些。硬件跟软件不一样,不是卸载一个安装一个那么简单,牵涉到设备更新,人员变动,各种利益的掺杂。

那单个专用的停车app有没有发展空间呢?感觉比较难,只能是发展到一定程度,被一些大厂接管。如果微信或者支付宝里加个入口,谁又愿意重新安装个应用呢?不过这个不好说,毕竟要看线下的停车场怎么推广以及支持哪种。

自动车牌识别仍然有很多技术缺陷,车牌号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情况,如果两辆车只差一个数字,那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不过可以在app里加一个确认环节,把拍到的几个相似照片下载到app里,人工点击确认。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如果形成一两家垄断全国的停车场市场,那么这家企业就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技术研发,推进车牌模式识别的进展,不断的提高准确度。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模式识别找到了商业化的利益,这些利益推动技术不断的进步。商业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发展推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技术,有钱赚,人们就会不断的花心思优化完善,哪怕是一点点,这远比学术论文的威力要强大的多。

但同样会有人失落,比如传统那些电子设备提供商,但是没有关系,他们的硬件更改之后依然可以作为供货商使用,不过是换了家软件厂商

现在鼓吹那些所谓的人工智能,实际应用很差,也没有想象中到了连人类都需要担忧的地步,因为大部分人不懂,就在那里起哄,这个跟谈转基因色变有点类似,只能说愚昧无知。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某个著名轮椅科学家都在说,真的让人担心他的学术水准。

真正的人工智能,至少有一个自我意识起源的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况且通用图灵机的计算模型,不过是一个更加精密的钟表结构而已。不详细讨论了,这是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以前写过很多类似文章了。

但模式识别就不一样了,作为人工智能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可以极大的改善我们生活的便利性。无处不在的摄影头和计算装置,可以拓展出很多商业应用,提高我们生活的便利。只有人类的生活便利了,才有付费的意愿,所谓商品,其实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生活便利品”。

更多的商业化,推动更多的技术进步。就像集成电路不断的缩小制程一样,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人们花费数十亿上百亿美元来改善一点点它的技术进步。纯粹科研性质的政府投资是远远没有这么大动力的。

当模式识别技术发展完善之后,其他上层的应用和商业实现才可以进一步的拓展。人工智能需要一步一步来。我们不希望制造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但我们希望制造出来像人类一样的眼睛,鼻子。只不过控制系统是完全可预测的自动机。

可以拓展的市场还有很多,比如自动驾驶,完全自动化的驾驶有一些难度,但我们可以不断的增加一些辅助功能。比如自动识别路牌,红绿灯,路况,车道。这些细微的技术更新就如器官的进化一样,我们的世界上有大量的动植物,他们的器官和人类差不多,但是并不需要高级的思维能力。当这些技术器官完善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综合起来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交流成本极其廉价的时代。

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现在更加容易便捷的获得信息,但也带来的大量的冗余噪音,让我们无法分辨的清楚那些信息是重要的,那些是不必要的。

通信,广义讲,交流沟通,一直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展部分。比起其他动物人类进化出了语言。借由语言使得智慧程度加快。语言沟通使得可以从其他同类获取经验,足够的经验可以避免犯错误,这使得智人从生物界脱颖而出。人类利用智慧和经验构造了陷阱长矛弓箭,那些老虎狮子虽然个体攻击力强,却被人类大量屠杀。

也许智慧就是足够的经验,加上简单的运算法则。如果拥有了足够的知识,那么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推理,则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再归纳再推理再认知,这个循环积累运转的过程,也许就可以称为智慧的积累。

这些经验提炼后得到一些浓缩的东西,人们口口相传,相对于个体自身的认知智慧循环来讲,这个社会群体形成一个更大的循环,可以通过语言从别人处得到智慧,然后跟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累加提炼整合,得到一些新的认知看法概念,再回馈到社会群体,其他人通过这些经验又进行加工反馈,这就是一个更大的智慧循环

所以整个社会得到的知识智慧远比一个个体多得多,而且社会群体会大大加快智慧发展的过程,而这一切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得到的。我们把整个社会群体的智慧发展,称为人类文明发展。

这个循环有个很脆弱的地方,因为智慧是口口相传的,所以只要一些信息不被同步到其他人,比如藏在一个人的大脑之中,那么这个人死亡或者被杀害之后,这些信息就丢掉了。如果有一场巨大的战争或者瘟疫毁掉了大量的人,那么文明智慧的进程就会被中断丢失。

当然,一定有解决方案,人类的智慧找出了它,那就是文字。把经验写下来,这些文明智慧就可以独立于人类个体存在。书籍作为凝固的思想,被静态存储了起来。这些精炼出来的思想智慧被写进了书籍,书籍可以复制传播,这样文明的进化循环就解决的短板并加快了速度。

甚至在今天我们都可以读到几千年前那些优秀人类头脑凝固下来的思想,欧几里德,亚里士多德这些古人仍然影响着我们并给我提供智慧建议。

虽然有了书籍,可以减少文明进程被打断的概率,但抄写复制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当古登堡的印刷术出现之后,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当然人类文明智慧进展有阶段性,文艺复兴也不能归功于印刷术的出现。但是印刷术极大的加快了这个进程,它使得优秀的思想得以快速的传播。

因为印刷是需要成本的,所以人们会把那些值得的东西才写下来大量复制。所以早期的图书质量会比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印刷出版的成本越来越低,任何人都可以出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了。选择是必要的,必须从冗余的信息中去除那些无关轻重的噪音。

人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以至于对于任何一个出生的婴儿,除了生物性的成长,我们还对它们进行这些知识经验的灌输,以便于文明的传承,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每一个细小的分支都足以耗去每个个体一生的时间。

我们积累的智慧有许多,自然科学,哲学,工程技术,这些作为基础支撑性的东西,是最精华的部分。而文学,艺术等形式的智慧,虽然不是必须,但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

所以知识分为好多种类,优先级也不同。假设人类现在灭亡,上帝重新创造出一批人类来,我们可以通过一本几千页的书籍留给他们一些知识来加快他们文明的进程,那么我们改如何选择,留下什么知识呢?

显然,留下那些重要的,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哲学,工程技术等等。我们不可能留下一部小说,因为那不是我们文明的真正精髓。

所以知识分许多种,重要程度和优先级也不同。

但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另一些信息,当电报被发明出来以后,人类信息交流的速度快了一个数量级。这时候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重要事情信息报道的人,这些人叫做记者,他们通过报纸等媒体来通知其他人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这些媒体影响了人类认知的过程。

甚至在十年以前,我们还经常在电视机或者报纸收音机上到处看到听到xx社几月几日电之类的新闻开头,这些都是记者们得到信息并通过电报发到另一处,然后通过其他媒体,传播到大众。

可以说媒体改变了我们认知的方式,他们会传播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影响人们的认知思考。

报纸,电视机,收音机,这些媒体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习以为常。但长距离信息的传播,靠的只有几种,电话可以简单的沟通。而电报却可以传递文字,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字,所以那些媒体记者们通过电报发送报道稿件。因为电报发送费用成本的原因,他们尽量会去写一些有价值的稿件。

后来,也就是到现在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叫互联网,可以通过它传递一切信息,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的交流沟通极其方便,只需要拿出手机就可以拍一张照片或者写几句文字,共享到这个地球上任何地方,任意愿意去看的人。

信息交流的成本已经廉价到没有人在意的程度,而且这些信息可以永久存储,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信息,因为传播成本的廉价。

显然,信息沟通足够的通畅使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获取知识,但这是双刃剑,更多的垃圾信息使得我们更难有效的获取知识。

足够顺畅的信息传播,使得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到达这个网络上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整个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一些微小事件的波澜可以毫无阻碍的在这个信息面上传递,所以我们看看,是不是现在大部分新闻事件都是全民参与?是不是任何一件小事都被无限放大?

这些无足轻重的信息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或者说有些信息重要吧,但这些信息向所有人传递,所有人受到的影响认知是类似的,文明磨平或者降低了个体差异,整个社会把我们塑造成了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思想。

就像前面所说,人类的智慧有很多种,有不同的优先级,如果想往前走的更远的话,那么最底层优先级最高的科学技术应该得到传播的优先权。但我们却往往更重视政治文化娱乐这些短期的东西,这些东西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传播泛滥,信息冗余,时间碎片化严重,这是我们高速信息交流带来的“原力的阴暗面”,表面上我们似乎觉得文明进步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但这些东西却在暗地里破坏着文明的前进。

与科技保持适度的距离,似乎是正确的方式。更多的碎片时间需要投入到思考当中,这样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进而得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阅读接受。

而从大量的垃圾冗余信息当中找到需要的东西,则是更加困难的方式。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手机电脑这些信息传播工具因为传播成本过于廉价,以至于我们仅仅认为它们只是传播消息,而很难进行严肃有深度的分析。所以我们在手机电脑上的娱乐感存在也更强一些。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仅仅是传播,需要记者编辑进行有深度的调查采访报道,所以拿到报纸阅读的时候严肃感远比打开网站强。网络信息的传播同样需要有价值的分析报道,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所以我现在更愿意通过读报纸来获取信息,而却想刻意的跟手机和电脑上的信息传播保持距离。但网站这些媒体也在进化并提高他们的文章质量,或者转载报纸上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是信息性的,哪些是知识性的,哪些优先级低,哪些优先级高。而且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知识智慧性的东西当中,避免被那些冗余噪音吸引。

圣经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所有的人类拥有一个口音,一种语言,他们聚集到一起要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以免人类分散在各地。充分显示了集体文明智慧的强大。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 变乱”的意思)。

而今天的互联网在交流沟通上就是新时代的巴别塔,它把人类聚合到一起,无障碍交流,也许可以创造出极其复杂的事物,但也许可能会抹平个体的差异,使得创新变得更困难。

上帝把人类分隔开来也许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生物的进化,适度的地理隔离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凸显出进化的多样性,使各种生物成为可能:如果不是在澳大利亚,袋鼠也许会被那些食肉动物捕食殆尽,而在隔离的区域这些物种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适度的“信息隔离”是必要的,从那些冗余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并把精力放到那些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上面。

那我们的“巴别塔”有没有可能建造出来通天的事物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候选者的端倪,但似乎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