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新了,转眼两年多过去了,年底了,还是简单写写吧,不然又是一年。

这两年来疾病缠身。医学上确诊的是颈椎病,还有一些不能医学上确诊,对个人影响很大的亚健康状态疾病。

具体的说,叫颈椎失稳,用医生的话讲,颈部肌肉过于疲劳,致使控制脊柱能力减弱,导致的颈部脊椎不稳定,导致偶尔轻微颤抖。尤其是遇到一些大型货车导致的机械振动的时候,很难受。

失稳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会压迫颈部的椎动脉,致使大脑供血不够充分,当然头部有好几条动脉上去,压迫一条造不成大的影响。但我还是有一些明确感受到的症状,比如耳鸣,精力不足。

除了颈椎以外,其他问题还有,难以入睡,血压偏低,睡眠质量不好,肺部良性结节,糜烂性胃炎。自己怀疑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类风湿,检查的ccp3比正常值高出很多,不过其他一些类风湿指标都是正常,医生不下结论。

好了,说完结果,按照时间叙述一下吧。

16年中下旬,身体开始不适,天天晚上睡不着觉,精神难以集中,耳鸣,难受。精神上也有一些压力和冲击,搞了个app,刚开始有点收入,就被google封掉了,郁闷是自然。

当时可能有一些疲劳过度。眼睛有时看显示器会感觉到轻微的抖动,现在想想,应该是颈椎不稳定压迫血管,随着心跳形成的抖动。

后边我清楚的能感觉到情绪都有变化了,整个人变得提不起精神,很容易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每天很压抑难受。去深圳的医院看,医生说我是压力过大,不过从自身来讲,能清晰的感觉出精神因素只占一小部分,更多是身体发生了病理变化,可惜当时一直找不到原因。

也许是上帝看我每天思虑太多,给大脑降降频率。

十一月份后去了成都大半年。四川盆地这种地方,天天都是雾霾,看不到太阳,古语有云蜀犬吠日,应该有一定事实根据。

成都气候湿冷,症状更加明显。还有一些恶心呕吐的感觉。加上整个城市到处搞基建,晚上大车嗡嗡作响,更是睡不着。甚至经常性的有一些心悸,那种感觉非常不好,让人觉得猝死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不过成都的医院倒是比深圳好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在那边检查出来的。经颅多普勒结果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就像调试程序,这个结果把bug的范围大大缩小。

当时看了好多资料,买了一个血氧饱和度仪,每天测试。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8%左右,95%以下都是偏低的,低于90%就属于缺氧状态了。我只在92%左右徘徊。同时血压偏低,心率也偏高,平均90多每分钟。记得那时候有一次跟朋友去打篮球,剧烈跑动之后,心脏跳的太快,声音也有点不正常,站在旁边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恢复。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一直这种强度持续下去,人是有可能挂掉的。

之前体检,胆红素一直偏高,总胆红素有四十多,主要是间接胆红素高。好几年一直都是。当时检查肝脏没有什么问题,也没太在意。

我们知道血液是主要是功能之一是运输氧气,结合氧的主要载体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四条肽链组成,每一条肽链结合一个血红素。如果仔细观察血红素的结构,会发现它是一个卟啉环,中间结合了一个铁离子,主要是靠这个亚铁离子结合氧气的。我们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的,就是因为这个铁离子的缘故。

如果我们再观察一下胆红素的结构,会发现很有意思,它基本就是血红素那个卟啉环拆开的产物。人体内确实是这个过程,红细胞死亡后,血红素被分解,产物就是胆红素。但这个过程有很多中间环节,先是生成胆绿素,然后是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被肝脏合成直接胆红素。

一般胆红素偏高被认作是肝脏的疾病,但肝脏如果没有问题呢?其实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在排除自身肝脏问题不大之后,我猜测可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血性贫血,因为这能解释血氧饱和度低,胆红素高等大部分异常。

于是,去医院把贫血相关的检查做了一遍。结果跟猜测还是不同的。仅仅只有一项,结合珠蛋白偏低,其他各种溶血实验,都是正常结果。虽然正常更好,还是有些失望。就像找bug,好不容易快定位到问题了,却发现根本就搞错了方向。

后边随着在成都呆的时间变久,很多症状开始严重,如果bug有必现的结果,那就很容易调试了。这个时候颈椎开始疼痛难受。成都晚上渣土车比较多,特别是加速的时候,那种振动,听到之后感觉一抖一抖的,同时头也嗡嗡难受。眼睛看东西也觉得一抖一抖。

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应该是颈椎失稳。后边又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C4/5,C5/6椎间盘突出,提示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可能”。这个时候,我也基本就确定认为,大部分就是颈椎病导致的。其余那些问题就没有再深究了。

还有一些小的变化,一开始我注意到了,但没当回事。

14年底,15年初在上海待了半年。当时发现上臂有一些很小的皮下红色的血丝。这种情况回到深圳以后,下臂也出现了。在深圳,夏天的时候,小腿上经常会觉得涨,偶尔发痒用手挠了之后,伤口一直很难好,很小的伤口,一直结痂。仔细观察了下这些情况的细节,猜测应该是毛细血管出问题了。看网上一些文章,可能是毛细血管太脆导致的,小腿上出现的可能叫紫癜。很小,症状也不明显,夏天过后就没有再出现。

另一个是手掌和手指的变化,16年9月份发现手掌上部,手指间隙连接的那一部分,开始有一些发肿,不是很明显,至少医生不认为是肿,因为自己有持续性的观察,确实是适度的肿了一些。后边也没有在意。

还有一些是手腕和手指偶尔会痛,这个在14年四五月份开始明显,因为鼠标键盘碰的比较多,猜测多半是疲劳引起的,没有深究。

另一个可观察到的变量是,之前在深圳的时候膝关节半月板磨损,走路多了会稍微有一些疼痛。但这个症状在上海呆那半年没有出现过。而且在上海,晚上一般加班到10点多,十二点左右睡觉。这种状态在深圳一直维持的话,近视是会加深的。但在上海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视疲劳也没有出现那么频繁了。一开始我猜测可能是上海的太阳紫外线没有深圳那么强烈,对眼睛伤害没有那么大。

回到深圳之后,夏天晚上很难入睡,而且睡眠质量很低,四五点钟会醒一次。中午如果不睡的话,就很难集中精力,比较难受。当时没注意,因为晚上状态好一些,反倒更加熬夜了。

中国岭南的夏天,有一种湿热,就是蒸着的那种感觉。刚到深圳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后边时间久了没有太注意。但随着身体健康的变化,开始对这种气候关注了起来。每年秋天的感觉是最好的。月份上,十一到五一,属于舒适状态。晚上睡眠质量也比较好一些。

直到后边在成都,各种症状都开始显现,最早开始查出来的是颈椎病。在成都的半年,基本什么事情都很难做进去,耳鸣难受,头疼,在电脑前坐一会就受不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病检查。记得还吸过一段时间的高压氧。

成都人喜欢吃辣的,据说可以抵抗湿冷。我的肠胃本来就不好,辣的吃得多了,拉肚子比较少,但刺激多了,导致胃糜烂出血。

在成都的时候手指也感觉略微有些变形,有点变粗。当时有一次约一个女生出去,她说我的手指看起来不错,我才注意到,成都人的手指都有点偏粗,眼袋也都比较重,可能是气候不好吧。

在成都更是难以入睡,早上四五点钟的时候会醒一次,然后睡着,但早上一直到八九点的时候睡眠质量稍微好一些。买了个手环监测,每天深度睡眠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还经常醒。

17年五月份回到了老家。当时房卡棋牌比较火,就想着到老家搞个麻将试试。结果年底刚开始测试,政策就开始偏紧。想想算了,棋牌这种东西政策风险太大,还是放弃吧。

不过在老家呆了半年,意外的发现身体好了很多,至少坐在电脑前写代码有一些精神了。

这个时候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河南的气候比较干燥,相对湿度低。而且经常出太阳。仔细想想这几年的各种因素,潮湿应该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心脏也好了很多,再也没有心悸过了,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了95%以上。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成都显然不是一个好地方,湿冷多雾的天气,对健康损害很大。

翻阅各种资料,所有这些症状跟类风湿的初期有些相符,如果真是的话,甚至以前眼睛干涩发痒等问题都可以解释。后来到医院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查测了一遍,结果并不是很明显。ANA抗核抗体可疑,其他基本正常,特异性比较强一点的CCP和AKA也都正常。

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对类风湿敏感度比较高的检测项目。人类的DNA编码的氨基酸中并没有瓜氨酸,所以正常的蛋白质内不含有它。类风湿的发病机制至今并不清楚,但是蛋白质的肽链里的某些氨基酸被瓜氨酸化之后引起产生自身抗体对对其进行攻击可能是主要原因。ccp就是通过检测这些抗体的含量来预测类风湿的可能性的。

然而我的ccp在各大排名靠前的医院内的检测结果在并不高。但是老家的一个三甲医院检测的CCP3却比正常值高很多。为了确认,我每隔一两个月检测一次,正常值20以内,而我的结果有50多的,也有100多的,都是高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CCP3是最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比正常CCP要敏感很多。如果一些大医院历史久,设备更新可能比不上新建的医院。后边再多去几个医院测试,不过大部分医生都说他们只有CCP,没有听说过CCP3。

暂且先将这些细节放到一边吧,现在身体多休息毕竟好了一些。

中国北方人的体质,可能不太适应南方气候。古代人们常说岭南多瘴痢之气,到那边很容得病死亡。《史记》有云“江南卑湿,丈夫早夭”,韩愈被贬潮州,大发感叹,“好收吾骨瘴江边”,可见对岭南畏惧之深。虽然现在一些传染性疾病比较容易控制了,但湿热气候仍然还是无法改变。

之前膝关节损伤,运动占一部分,气候应该也是有影响的,在北方就再也没有疼痛过。

人的一生有很多挫折不幸,比如女人造成的打击,如果把时间和注意力花在有趣的事情上,因为人的记忆机制,这些不开心很快就会减淡。再比如工作事业上的挫折,如果对人生有过仔细思考,这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有更好,没有也不会去沮丧,能吃饱肚子就足够了。

但是疾病的折磨却是每天不停的向大脑发出信号,这种持续的痛苦是最难熬的,无法做事,无法思考,真是生不如死的感觉,经常让人冒出自杀的念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舍弃,唯有健康不行。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之间”,看看地图上老家的位置,还真符合。好在健康情况在慢慢转好,希望新的一年会更好吧。

今天调程序时发现有个辽宁的IP一直在连ssh,看了下log,居然尝试了几千次root密码。

真是够恶心的,外网各种攻击都有。

直接把这个ip给加到hosts.deny里了

我在想,如果写个脚本,自动分析log文件,解析出每个ip尝试密码的次数。如果尝试次数超过8次,就自动添加到屏蔽列表里,这样安全性就能大大提升。

搜索了下,还真有人写了这样的工具,叫DenyHosts,有兴趣可以自行google之

技术永远都是辅助人类社会的,人们总是尽可能的倾向于使用技术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停车场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使用新技术不停的优化它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籍此一窥商业社会和技术的相辅相成。

原始的停车场是什么样子?不好说,但一定会是有围栏之类的,有一个出口和入口,人们用一些障碍物挡住出入,进去的话,工作人员会在一张纸质表格上记下了车牌号,入场时间,出来的时候根据车牌号查找,计算相应的费用。或者给车主一个纸质卡片,记下入场时间和编码,出来的时候相互对照,计时收费。这种类似的停车场现在在一些地方也可以看到。

去除枝节,停车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我有一块地方,你可以过来停车,但我要计时收费。

围起来是防止有些人停车不付费。一个出口一个入口也方便管理。主要的麻烦在于计算停靠时间。

每辆车有个一车牌标记,可以通过记录车牌号的出入场时间,计算出来费用。对人类的传统解决方案来说,雇佣一两个人,这些人专门记录收费即可。

但是如果一个停车场足够的大,那个一两个人就会显得有些不够。几百辆车,在纸质记录表格上来回查找,手动计算费用,确实很费时费力,还会导致出场结算的时候车辆堵塞。

也可以把时间写在一张卡片上,把这张卡片交给车主,出来的时候直接看时间就可以避免车牌号查找。但这样可能引入车主作弊,虽然这是小概率事件。

ok,计算机出现了,可以通过一些电子技术来解决,入场的时候,发给车主一个电子标记,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rfid卡,然后在计算机上自动记录下来这个id的入场时间,出来的时候读取rfid的标记,计算机自动查找,根据费率计算出来费用,然后工作人员放行。

这个过程里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动化起来,比如,取卡,可以用机器自动吐出,司机只需要按下按钮就可以自助取卡。在比如,道闸,拿卡后可以使用电机自动拉起。出来缴费后也可以自动打开。

整个过程都可以电子自动化,唯一需要人的环节是收费和找零。这样一个大型停车场可以只需要一两个人手就可以了。

那月卡怎么办呢,比如很多小区和写字楼的停车场?很简单,直接发一个固定的rfid卡就行了,每次进出的时候刷。现在还有更方便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一个蓝牙发射器,放到车上,当车靠近道闸时,自动读取发射器的id,自动打开道闸,这样停车场就可完全自动化起来,不需要多余的人手。

以上大致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停车场的样子,很多人会比较熟悉。

最近一两年出现了一些新技术,似乎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是微信停车,拿卡的时候,卡上有一个二维码,出来前扫码直接支付,避免了在出口付费找零的麻烦。确实方便了很多。

还有一种是通过模式识别,自动识别车牌号,出场前扫下印在停车场内的二维码,输入车牌号,直接支付。这样连取卡拿卡都省了。

另一个解决的更完全,比如小猫停车之类的。也是自动识别车牌,不同的是,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在账户里绑定自己的车牌号,充值进去一定的钱。每次进出场,车牌自动识别,上传到服务器上,自动扣款。这样什么都省了,开进去开出来,完全没有任何冗余环节。只不过需要时不时的向app充值。

微信或者支付宝钱包完全可以包含一个这样的功能,绑定下车牌号,自动支付,或者跟第三方这些公司合作,提供支付平台和入口,第三方公司负责设备和场地的推广。

有人会说,这样方便是方便,万一要是没带手机或者没有网络怎么办?当然,这些停车场都有备用方案,只要到中心收费处报一下自己的车牌号,给现金就是了。

自动车牌识别很早就用在停车场了,记得之前上海宝山有个家乐福就是,车辆进入,摄像头拍照,识别之后,自动打印一个包含条码的小票,出来的时候扫描条码就行了。这个跟拿卡比起来其实优势不大。

因为移动支付兴起之后,这些技术才能综合运用到一起,形成更方便的解决方案。

长远看来,完全自动化支付的停车场是趋势,但我们社会的改造和更新会比较慢一些。硬件跟软件不一样,不是卸载一个安装一个那么简单,牵涉到设备更新,人员变动,各种利益的掺杂。

那单个专用的停车app有没有发展空间呢?感觉比较难,只能是发展到一定程度,被一些大厂接管。如果微信或者支付宝里加个入口,谁又愿意重新安装个应用呢?不过这个不好说,毕竟要看线下的停车场怎么推广以及支持哪种。

自动车牌识别仍然有很多技术缺陷,车牌号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情况,如果两辆车只差一个数字,那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不过可以在app里加一个确认环节,把拍到的几个相似照片下载到app里,人工点击确认。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如果形成一两家垄断全国的停车场市场,那么这家企业就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技术研发,推进车牌模式识别的进展,不断的提高准确度。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模式识别找到了商业化的利益,这些利益推动技术不断的进步。商业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发展推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技术,有钱赚,人们就会不断的花心思优化完善,哪怕是一点点,这远比学术论文的威力要强大的多。

但同样会有人失落,比如传统那些电子设备提供商,但是没有关系,他们的硬件更改之后依然可以作为供货商使用,不过是换了家软件厂商

现在鼓吹那些所谓的人工智能,实际应用很差,也没有想象中到了连人类都需要担忧的地步,因为大部分人不懂,就在那里起哄,这个跟谈转基因色变有点类似,只能说愚昧无知。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某个著名轮椅科学家都在说,真的让人担心他的学术水准。

真正的人工智能,至少有一个自我意识起源的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况且通用图灵机的计算模型,不过是一个更加精密的钟表结构而已。不详细讨论了,这是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以前写过很多类似文章了。

但模式识别就不一样了,作为人工智能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可以极大的改善我们生活的便利性。无处不在的摄影头和计算装置,可以拓展出很多商业应用,提高我们生活的便利。只有人类的生活便利了,才有付费的意愿,所谓商品,其实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生活便利品”。

更多的商业化,推动更多的技术进步。就像集成电路不断的缩小制程一样,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人们花费数十亿上百亿美元来改善一点点它的技术进步。纯粹科研性质的政府投资是远远没有这么大动力的。

当模式识别技术发展完善之后,其他上层的应用和商业实现才可以进一步的拓展。人工智能需要一步一步来。我们不希望制造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机器,但我们希望制造出来像人类一样的眼睛,鼻子。只不过控制系统是完全可预测的自动机。

可以拓展的市场还有很多,比如自动驾驶,完全自动化的驾驶有一些难度,但我们可以不断的增加一些辅助功能。比如自动识别路牌,红绿灯,路况,车道。这些细微的技术更新就如器官的进化一样,我们的世界上有大量的动植物,他们的器官和人类差不多,但是并不需要高级的思维能力。当这些技术器官完善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综合起来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交流成本极其廉价的时代。

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现在更加容易便捷的获得信息,但也带来的大量的冗余噪音,让我们无法分辨的清楚那些信息是重要的,那些是不必要的。

通信,广义讲,交流沟通,一直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展部分。比起其他动物人类进化出了语言。借由语言使得智慧程度加快。语言沟通使得可以从其他同类获取经验,足够的经验可以避免犯错误,这使得智人从生物界脱颖而出。人类利用智慧和经验构造了陷阱长矛弓箭,那些老虎狮子虽然个体攻击力强,却被人类大量屠杀。

也许智慧就是足够的经验,加上简单的运算法则。如果拥有了足够的知识,那么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推理,则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再归纳再推理再认知,这个循环积累运转的过程,也许就可以称为智慧的积累。

这些经验提炼后得到一些浓缩的东西,人们口口相传,相对于个体自身的认知智慧循环来讲,这个社会群体形成一个更大的循环,可以通过语言从别人处得到智慧,然后跟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累加提炼整合,得到一些新的认知看法概念,再回馈到社会群体,其他人通过这些经验又进行加工反馈,这就是一个更大的智慧循环

所以整个社会得到的知识智慧远比一个个体多得多,而且社会群体会大大加快智慧发展的过程,而这一切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得到的。我们把整个社会群体的智慧发展,称为人类文明发展。

这个循环有个很脆弱的地方,因为智慧是口口相传的,所以只要一些信息不被同步到其他人,比如藏在一个人的大脑之中,那么这个人死亡或者被杀害之后,这些信息就丢掉了。如果有一场巨大的战争或者瘟疫毁掉了大量的人,那么文明智慧的进程就会被中断丢失。

当然,一定有解决方案,人类的智慧找出了它,那就是文字。把经验写下来,这些文明智慧就可以独立于人类个体存在。书籍作为凝固的思想,被静态存储了起来。这些精炼出来的思想智慧被写进了书籍,书籍可以复制传播,这样文明的进化循环就解决的短板并加快了速度。

甚至在今天我们都可以读到几千年前那些优秀人类头脑凝固下来的思想,欧几里德,亚里士多德这些古人仍然影响着我们并给我提供智慧建议。

虽然有了书籍,可以减少文明进程被打断的概率,但抄写复制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当古登堡的印刷术出现之后,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当然人类文明智慧进展有阶段性,文艺复兴也不能归功于印刷术的出现。但是印刷术极大的加快了这个进程,它使得优秀的思想得以快速的传播。

因为印刷是需要成本的,所以人们会把那些值得的东西才写下来大量复制。所以早期的图书质量会比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印刷出版的成本越来越低,任何人都可以出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了。选择是必要的,必须从冗余的信息中去除那些无关轻重的噪音。

人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以至于对于任何一个出生的婴儿,除了生物性的成长,我们还对它们进行这些知识经验的灌输,以便于文明的传承,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每一个细小的分支都足以耗去每个个体一生的时间。

我们积累的智慧有许多,自然科学,哲学,工程技术,这些作为基础支撑性的东西,是最精华的部分。而文学,艺术等形式的智慧,虽然不是必须,但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

所以知识分为好多种类,优先级也不同。假设人类现在灭亡,上帝重新创造出一批人类来,我们可以通过一本几千页的书籍留给他们一些知识来加快他们文明的进程,那么我们改如何选择,留下什么知识呢?

显然,留下那些重要的,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哲学,工程技术等等。我们不可能留下一部小说,因为那不是我们文明的真正精髓。

所以知识分许多种,重要程度和优先级也不同。

但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另一些信息,当电报被发明出来以后,人类信息交流的速度快了一个数量级。这时候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重要事情信息报道的人,这些人叫做记者,他们通过报纸等媒体来通知其他人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这些媒体影响了人类认知的过程。

甚至在十年以前,我们还经常在电视机或者报纸收音机上到处看到听到xx社几月几日电之类的新闻开头,这些都是记者们得到信息并通过电报发到另一处,然后通过其他媒体,传播到大众。

可以说媒体改变了我们认知的方式,他们会传播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影响人们的认知思考。

报纸,电视机,收音机,这些媒体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习以为常。但长距离信息的传播,靠的只有几种,电话可以简单的沟通。而电报却可以传递文字,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字,所以那些媒体记者们通过电报发送报道稿件。因为电报发送费用成本的原因,他们尽量会去写一些有价值的稿件。

后来,也就是到现在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叫互联网,可以通过它传递一切信息,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的交流沟通极其方便,只需要拿出手机就可以拍一张照片或者写几句文字,共享到这个地球上任何地方,任意愿意去看的人。

信息交流的成本已经廉价到没有人在意的程度,而且这些信息可以永久存储,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信息,因为传播成本的廉价。

显然,信息沟通足够的通畅使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获取知识,但这是双刃剑,更多的垃圾信息使得我们更难有效的获取知识。

足够顺畅的信息传播,使得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到达这个网络上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整个社会是一个共同体,一些微小事件的波澜可以毫无阻碍的在这个信息面上传递,所以我们看看,是不是现在大部分新闻事件都是全民参与?是不是任何一件小事都被无限放大?

这些无足轻重的信息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或者说有些信息重要吧,但这些信息向所有人传递,所有人受到的影响认知是类似的,文明磨平或者降低了个体差异,整个社会把我们塑造成了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思想。

就像前面所说,人类的智慧有很多种,有不同的优先级,如果想往前走的更远的话,那么最底层优先级最高的科学技术应该得到传播的优先权。但我们却往往更重视政治文化娱乐这些短期的东西,这些东西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传播泛滥,信息冗余,时间碎片化严重,这是我们高速信息交流带来的“原力的阴暗面”,表面上我们似乎觉得文明进步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但这些东西却在暗地里破坏着文明的前进。

与科技保持适度的距离,似乎是正确的方式。更多的碎片时间需要投入到思考当中,这样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进而得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阅读接受。

而从大量的垃圾冗余信息当中找到需要的东西,则是更加困难的方式。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手机电脑这些信息传播工具因为传播成本过于廉价,以至于我们仅仅认为它们只是传播消息,而很难进行严肃有深度的分析。所以我们在手机电脑上的娱乐感存在也更强一些。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仅仅是传播,需要记者编辑进行有深度的调查采访报道,所以拿到报纸阅读的时候严肃感远比打开网站强。网络信息的传播同样需要有价值的分析报道,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所以我现在更愿意通过读报纸来获取信息,而却想刻意的跟手机和电脑上的信息传播保持距离。但网站这些媒体也在进化并提高他们的文章质量,或者转载报纸上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是信息性的,哪些是知识性的,哪些优先级低,哪些优先级高。而且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知识智慧性的东西当中,避免被那些冗余噪音吸引。

圣经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所有的人类拥有一个口音,一种语言,他们聚集到一起要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以免人类分散在各地。充分显示了集体文明智慧的强大。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 变乱”的意思)。

而今天的互联网在交流沟通上就是新时代的巴别塔,它把人类聚合到一起,无障碍交流,也许可以创造出极其复杂的事物,但也许可能会抹平个体的差异,使得创新变得更困难。

上帝把人类分隔开来也许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生物的进化,适度的地理隔离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凸显出进化的多样性,使各种生物成为可能:如果不是在澳大利亚,袋鼠也许会被那些食肉动物捕食殆尽,而在隔离的区域这些物种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适度的“信息隔离”是必要的,从那些冗余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并把精力放到那些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上面。

那我们的“巴别塔”有没有可能建造出来通天的事物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候选者的端倪,但似乎是有可能的。

中午在一家餐厅吃饭,门口有空调出风口,很大的风向下吹。这时门是关着的,出风口在门的内部。我随便推了下门,没有动。用了好大力气才把门推开。

这让我意识到,因为风在吹,外部一定有个空气的压力施加在门的上面。这个压力差来源于空气的运动速度不同。从我们的直觉上可以认为,这边的空气在不停的流失,外面的空气就好像被吸过来了一样。

固定翼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也是类似的原理。就像当初物理书上的解释,机翼上下面的结构不同,上面有点弯曲,下面则是平的,这样在空气中运动的时候,上面的气流速度就比较快,下面的空气就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把飞机拖起来。

这个形象的解释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但飞机机翼周围的气流比较复杂,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就先姑且这么简单形象的理解吧。

飞机可以飞起来,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消耗在了空气分子与机身的摩擦撞击中。

随着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很快就会变得很大。就像我们开车,最省油的速度大致在80公里每小时左右。汽车的能量损耗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地面的摩擦阻力,另一个就是风阻了,摩擦力的损耗基本是常数,而空气阻力的大小跟速度成正比,随着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带来的能量损耗很快就占了上风。

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通过很小的能量消耗,提供足够大的升力呢,因为悬浮在空中并不做功,理论上讲是可以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我们站在地球表面,并不会陷下去,是因为地壳结构坚硬,把我们拖了起来。空气就不行了,空气里的分子密度太低,无法提供支持。海洋类似,水分子之间力无法形成坚硬的结构。但是人跳到海里是会浮起来的,因为密度相差不大。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想通过空气把物体拖起来,只要改变密度就行。我们已经制造出来这种东西了,就是气球。通过热气球,或者氢气球,或者其他气体,我们就可以不消耗能量悬浮在空中。早期人类曾经大规模使用飞艇作为交通工具。

飞艇和气球在当今世界中并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这是因为他们使用起来并不方便,速度也不够快。

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提供升力呢,不消耗能量或者消耗很少的能量就能悬浮在空中,姑且我们称之为反重力引擎吧。

在真空中物体不受重力限制,除非基础物理有重大发现,不然基本是不可能。

但在我们的世界就不一样了,地球周围有一二十公里高的大气层,大气层也是物质,气体中间有力的存在,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依靠大气把物体托起或者支撑起来。

飞机和气球,一个消耗能量,一个并不方便使用。如果我们可以找到另一种提供升力的形式,那么我们的世界将有革命性的改变。

比如,仅仅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就能把我们悬浮在空中。我们就可以构造一些飞行器,解决地球上的交通问题,上下班再也不用堵车了。

或者,我们可以把飞行器造的大一些,比如一百平米,这要就可以把各种家具放在里面了,为什么还要在地面上建房子?直接把飞船当家就好了。可以到处降落,外出旅游也不用住酒店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有革命性的变革。

古代人不制造移动的房子,不代表他们不想要,而是他们无法制造。人们是幻想过浮空城堡这种东西的。

解决这个似乎比较困难,毕竟空气密度太低,就像我们游泳,要想不下沉,就要不停的划,空气需要的划动速度更大。

要么是更大的体积,要么是更快的速度。

今天连vpn的时候失败,仔细看看,原来是域名过期了,于是这个博客也挂了一段时间

忘了重新renew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事情比较多。另一个主要原因是,name.com的通知邮件发到了gmail邮箱里,我已经很长时间不使用gmail了

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gmail现在在国内基本无法访问,每次收发邮件都要vpn翻出去

虽然以前一直骂过滤,但是见识深了还是理解政*府的做法,有些东西是要适度控制一下,稳定局面来之不易

但是gmail就没有啥必要了吧,毕竟只是个人邮箱,形不成影响

另外吐槽下gmail,现在改的面目全非,体验很不好。

google已不是一家不作恶的公司了,之前我喜欢用的buzz,reader,一个个相继关闭,逼着用户走。

科技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各种问题,国内国外都类似,人才不断流向创业公司

顺便把wordpress升级了下,换了个主题,简洁直白,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