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Walter Savage Landor (30 January 1775 – 17 September 1864)

今年世界杯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未来帝和章鱼哥对球赛的预测,奇准无比。

而我们平时也搞一些类似赌球的游戏,比如猜测结果请吃饭之类。不止足球,很多事情都是类似,这似乎是人们普遍的心态。

在各个古老的文明中,求神问卜,对未来重要事情的预测,似乎都占很重要一席。每一个文明都有类似的于祭司,巫师,先知之类的概念,这些人员都部分或者全部的从事预言的工作,并以此谋生。

预测是如此的普遍且广泛的存在于各个文明之中,必定是有某种更深层次的机制使然。

人的大脑比较复杂,会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的重要事情,假如把这个时间段缩短到几分几秒再来看,似乎显得再也自然不过,比如,门将一个大脚把球开出去,所有队员都知道往前跑,因为大家可以肯定的预测,球将快速飞过中场。这种明显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常常被我们忽视而不去思考,在这里,人们同样是对球的走向进行了预测,这种预测跟对球赛结果的预测,似乎有些不同,因为我们根据已知的物理定律,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的指出球下一步将出现在哪个位置。但是球赛的结果却是千头万绪,不到最后谁也无法真正断言。

产生这两种不同预测的深层机制应该是相同的,对未来进行预测是人们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行为。在遥远的过去,生物为了生存,必须对周围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不同的外部环境进行不同判断预测,决定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人的大脑会储存以往的经验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整理,并对当前环境做出反应。

大致可以认为,预测未来是生物进化出来的求生本能,各自独立发展的文明产生相应的巫师之类的职业,不过是这种深层次原因驱动的一种表现罢了。

近代科学,大部分所做的工作是对这些进行预测的规律进行总结,那些物理定律,数学方程,大多都是经验性的概括推理,只不过在经验领域得到了充分的正确性验证,其实质也许不比那些女巫高明多少。科学在大部分场合,也不过是在做预言,比如航天器未来运行的轨迹,宇宙的过去未来等。

有一种观点是,如果各种初始状态和影响因子都是确定的,抛去复杂度,一切事物的未来某段时间的状态都是可以预测的,这是所谓的拉普拉斯的决定论。之所以做出这种论断,可能是拉普拉斯被数学方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所激励。这种想法很符合我们的想当然的常识,但是后来被量子力学的概率波之类的概念所否定。未来充满几率性很难让人接受,爱因斯坦就一直反对。但如果这样是正确的话,科学就更像巫师般的模棱两可的预言了。

人脑的思考预言,似乎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推理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推理更深层次看来,应该是因果律,由某种先决条件产生相应后果。

经常性的对人的思考模型进行相应的思考(这似乎是个悖论),每次最后都不可避免的归结到因果律。它似乎基本到让人惊讶的地步,从大脑结构上看,神经元的前后传递本身也可能就是为因果律提供了先天的基础。不过因果这种关系隐含了一个假设,就是它必须以时间为前提,这样因果律似乎有了更基本的东西在支撑。

康德说,时间只不过是我们内感官的一种形式罢了。也许正是因为人的思考模式的存在才有时间的概念,对过去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推测,是这种思考结构上的种种表现。时间和空间这些纯粹概念的存在,是人脑先天的模型。但是因果律这种推理的存在,是先天的纯粹概念,还是时间或者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呢?

如果把时间当作基本概念,也许推理作为其表现形式更为自然一些。不过其中应该不可避免的掺杂了其他的因素,很难具体澄清出来。

预言本身就隐含了以时间做为前提,不过是人们无法做出正确推理,而采用的一种安慰形式罢了,我们有个词语叫猜测,就是对这种概念的准确描述。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它,比考虑它的实质更有意义。

下了几天雨,今天终于放晴,心情也为之一变。

周六下的很大,上午有些感冒,下午很郁闷,爬了一把南山,中途雨下的很大,浑身淋的湿透。

上周末我尝试骑自行车到山顶,当时感觉没有多高,奋力往上骑,有些地方坡度甚至已经超过了30度,在快到山顶的时候虚脱了,实在走不动,我喘气都上不来了,汗水已经把我全身浸没,脸色铁青,几乎倒在地上。休息一会决定放弃,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回去的路上,一个小孩子看到我吓得往他妈妈怀里钻,唉,真的想自己看看当时的形象。

周六我步行爬了上去,一路走来,到了山顶,没有感觉丝毫的劳累。看着道路的坡度,实在是感叹我居然能够一直骑上去,再看看我放弃的地方,距离山顶只差那么一点点,真是可惜啊,回想一下,就是这么一点点距离当时也实在没有力气上去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是最后的一点点,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一笔抹煞,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可能换一辆性能更好一些的单车会好一些,其实主要还是刚开始我骑的太快了,如果一开始慢慢的走,也许不会那么累,但是谁又知道呢,走的慢了,可能需要更多的功才能维持。第二次步行给我的感叹最多的就是,这座山实在是太陡峭了。

这次登山的经历,跟最近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倒是有些相似,也许昭示着我应该放弃吧。

前天在香港艺术馆看了一个下午,主要是一些字画瓷器,字画明清居多,有几个名字倒是认得,什么朱耷之类,一路看过去,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原是如此的丰富。可惜的是,这帮封建文人,把大把的时间精力,花费到这些诗词字画的娱乐上来。

中世纪以来,我族在科技上明显落后于欧洲,究其根源,在于民族的价值观念。欧洲的重商主义,跟中国的儒家学说相抵触。中国的整个价值观念里,商人地位很低,封建士大夫阶层,整日陶醉于诗词书画,极度遏制了商业及相关创造发展。

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民族的自大于固步自封。一个民族的高度发展,跟其余其他文明的交流接触很重要。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很大程度在于各诸侯国的征战竞争。近代的欧洲诸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倒是有几分相似。中国最强大的两个朝代,汉与唐,都不禁止外部民族的进入,交流与通商,导致进一步的繁荣。到了明清后期,闭关锁国,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庞大的帝国降缓前进的步伐。

欧洲早期的文艺复兴主要集中在艺术方面,其实基督教对欧洲文明贡献颇多,早期的绘画音乐跟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大的贡献或许是经院哲学,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托马斯阿奎那的教会哲学体系,表面上被教会用来约束思想,却激发了后期古典哲学的产生。反观中国,宋代朱熹的思想,只是越来越约束人的思维创造性。中国人喜欢因循守旧,越古老的东西越正确。

现在社会,中华民族似乎丧失了自己的正统价值,一切惟西方马首是瞻。长期的贫穷战乱导致一段时间的真空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生活条件提升,媒体书籍的宣传,社会价值观念被潜移默化。当下最流行的是创业、CEO、首富之类的概念,西方的重商主义,终于在中国滥觞。

现在说起来科技,似乎都觉得很高尚,几百年前却未必。韩愈的师说里有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前面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也许就是现在的科技工作者,韩愈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代表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这里说话的语气假设,明显的将这些人归于一个下贱的阶层。

但是,现在重视科学技术,难道真的是正确的么?古代的中国人,看看花,写写诗,生活不是很好么?科技给我们带来的,表面上是进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科学让人觉得,以前是如何的愚蠢。但是,人毕竟是人,区区数十载的光阴,该干什么呢?大部分人本能性的追逐更好的生活,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真的比以前中国人的生活更好么?恐怕未必吧,印象中好像罗素在哪本书里讨论过中国人的问题,其中说道,如果全世界人都像中国一样,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幸福。他的意思是指,都像中国人这样享受生活,吟诗作对,没有太多的争强好胜心。

再想下去就多了,文明究竟将走向何方?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一生何求?

前面的想法,大多是回来之后的思考。回到正题吧,当时看到展出的一系列的中国瓷器,才发现一块被史书忽略掉的东西,我们自己本身,并不认为瓷器在历史上有多重要,但是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另一番景象,中国的china并非空穴来风。明清时代,官方禁止与西方通商,瓷器茶叶之类的商业产品,一般被运送到广州,再转运到欧洲。看一些瓷器上的画,有些是给西方定做,上面是西方的人物或者圣经相关的故事。这个市场,文人阶层是不屑于写入史书的,但是,通过只鳞片甲,倒是可以推测一番。

中国自己不重视的东西,比如四大发明,却被欧洲人加以利用并发扬光大。于是反过来我们自己又标榜四大发明源自中国,这种民族自尊心,与民族优越感,实在是一大弊病。瓷器同样也是如此,得到了西方的重视,自己便沾沾自喜,每天挂到嘴边。整个艺术馆用了一层来展出瓷器,可见一斑。

我们了解历史,为的是希望从先人的智慧中得到一些经验,进而开始新的探索,这也许就是整个文明的前进,古老的文明可能给我们启示,也可能给我们带来负担。

在博物馆跟阅读那些智者的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在此处瞻仰古人的遗迹,更多的是满足一下现代人的优越心理,更像是嘲讽古人。这些破旧的东西,摆放陈设,或许引发一些不曾有过的思考路径吧。

这个艺术馆里的东西不算多,将来有时间的话,倒是想到天朝故宫顶礼膜拜一番。

今天翻出去把blogger里的数据导了出来,格式貌似是atom的,wordpress不支持,google了一番,在wordpress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了一个将之转换成wordpress的wxr格式的工具,然后就导了进来,呵呵,这样子一看,这个博客壮大了好多,多了四十篇左右。

本来过去的东西,也没必要再保留,不过当初一篇篇写出来的东西,一下抛弃,着实觉得可惜,看了看以前的文章,有点觉得自己当初如何幼稚可笑,好多东西都想删掉,仔细想想,还是留着吧,能把自己不成熟的一面拿出来,也是一种勇气。

有的地方写的,真的很想改一下,这也许叫历史修正主义,只是,文章虽然能改,可是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却再也无法挽回,每念及此,还是觉得保留原貌比较好。

我还是偏爱blogger,可惜,互联网美好的事物,抵不住天朝律令啊。有句话,”满园春色关不住,一直红杏出墙来”,用在这里,实是恰当。

wikipedia前段时间就开始号召donate了,最近注意了一下,一两周之内居然增长了一百多万美元,实在是不得不感叹她的地位和号召力,可惜现在我是一个穷学生,如果是收入阶层的话也会毫不犹豫的捐赠一些,说实话,她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甚至有时候我都为人类能创造出来这个知识形式而感到惊讶和兴奋。

当我遇到一个不太熟悉的内容,第一个反应就是wikipedia, 几乎成了我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读wikipedia的文章,经常感到发自心底的惬意快乐,无论是技术,人文,无所不包,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乏幽默风趣。就像wikipedia的创始人Jimmy Wales所说的那样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every single person on the planet is given free access to the sum of all human knowledge. That’s our commitment

确实是这样,人类知识的总和,我相信wikipedia有能力做到。